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社論】因應經貿自由化兼顧糧食安全之台灣農業發展策略考量

 

台經月刊

 

【社論】因應經貿自由化兼顧糧食安全之台灣農業發展策略考量

台經院  (2014/10/07)    《台經月刊第37卷第10期》

確保農地農用與強化糧食自主能力 

面對自由化趨勢,為確保台灣糧食安全,政府應積極保護我國優良農地,並鼓勵休耕地復耕,以擴大糧食生產。除了避免農地流失並確保農地農用外,建議可進一步推動農地儲備制度。未來政府相關農業補貼或給付政策,應設定維護農地生產機能為給付要件之一,以鼓勵農民維持農地農用與農業生產能力。

為因應可能的全球性糧食危機,建議在現有公糧稻穀儲備體制外,強化國際穀物供需情形及價格的監控,及時提供國際糧食供需資訊,並研擬推動建構糧食安全體系之海外農業開發及投資策略,在配合相關部會之開發援助計畫下,與海外投資目標國家建立糧食安全策略夥伴關係,以強化我國糧食自主能力。


提升國產農產品品質

政府應繼續強化各種農產品認證及標示制度之管理,提供消費者高品質、安全、環境友善的農產品,以提升國人對國產農產品的信賴與支持度,包括:推廣環境友善或有機耕作、加強推動良好農業規範(GAP)與HACCP生產制度、建立食品安全有害物質的事前管理與預防制度,以及鼓勵農產品正確標示名稱、產地、重量、生產時期、生產或銷售者及農產品營養成分等,以利消費者選購。


加強農業六級產業化競爭力

在「六級產業化」的概念之下,農業是「六級」的基礎,倘若只著眼於產業化利益,而排除、漠視農業生產者,則六級產業化算式將無法產生效益,正所謂0乘以2乘以3,結果仍舊等於0。六級產業化措施之目的,在於引進產品加工(二級產業)及行銷服務(三級產業)層面的經營思維,激發多元創意,將地方的卓越農業資源予以整合活用。如此一來,傳統農村所能觸及的市場規模就會擴大,經由生產、加工、販售一體化提升附加價值、增加就業,從而促進地區活化與再生。政府應積極培育六級產業化經營人才,投入農產品加工與行銷服務等二、三級產業,協助各地區發展具地方特色之農食產品,以強化初級產業的主體性,提高農業附加價值並增加就業,全面提振農業經濟活力。


穩定農民所得

建議政府帶頭提倡糧食生產者的基本保障與職業化觀念,保障糧食生產者的基本所得。為了降低農民所得風險,建議將現有價格支持之稻米保價收購補貼政策轉為所得支持之農業給付政策,給予稻農基本所得保障。另為鼓勵農民進行結構調整、種植進口替代策略作物或從事環境友善的耕作行為,建議政府考慮進一步發放獎勵性質農業給付,透過政策誘因落實政策效果,甚至吸引優秀人才投入農業生產。

面對加入TPP或RCEP後,國產農產品可能因此面對較嚴峻的市場競爭壓力,政府除需加強編列「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之預算經費,以確實穩定農民所得並降低農民在自由化歷程中的經營風險外,建議研議推動農業所得保險,針對弱勢農業生產所面對的價格風險及生產風險,設計相應的風險管理工具,改善農民風險管理能力,以達到穩定農民所得之功效。


推動飲食與營養教育及地產地消觀念

為促進國產農產品消費,建議政府重視健康與營養教育,針對各種年齡層與生活型態民眾制定與推動符合其需求之飲食生活教育和營養政策,進而鼓勵國產農產品消費。另為促進農業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交流,除了推廣地產地消外,亦可推動由地區生產者供應地方政府機關或學校飲食,透過契作供應農產品,強化消費者與農業生產者間的連結,促進我國消費者對國產農產品之認同與支持。另針對弱勢民眾,建議農政單位與社福部門協商,研擬提供國產農產品相關飲食協助方案,解決弱勢民眾所面臨的飲食與營養問題,增進弱勢民眾健康。 


加強台灣農產品之流通與行銷宣傳,推行農食產品產地標示 

建議政府應增加行銷台灣農產品經費預算,包括:設置海外農特產品生產與行銷據點、參加各項大型國際展覽會、舉辦大型國際農特產品及食品展覽會等。未來開放農產品市場後,為方便消費者清楚區分農產品或食品的產地來源,建議政府研擬推動農食產品產地標示政策,除特定農產品與加工食品需標示產地來源外,並推廣餐廳使用食材產地標示,包括農漁畜產品等多種食材。


提振國產米食消費

近年由於國人飲食逐漸西化加上醫學與健康因素,人均稻米消費量持續減少,不僅對我國糧食自給率有負面影響,也導致稻米有供過於求之現象,政府應帶頭積極推動提振米食消費,降低國人對於進口黃豆、硬質玉米、小麥之依賴。具體做法如:將飲食與營養教育相結合,強調米食的營養與保健訴求;跳脫傳統宣傳推廣方式,推出能傳達米食健康、營養且流行形象米食的消費廣告;舉辦米食烹飪的網路互動大賽或是針對學生族群推出米食教育小遊戲、漫畫與電子書等;藉由各種米食研討會、博覽會或比賽,交流最新米食烹調技術;在使用米為原料的食品上標示「米」字,做出產品區隔與差異化,吸引國人消費米食等。


推動台灣傳統美食國際化政策

建議農政單位應與文化及觀光單位合作,積極思考推動「台灣傳統美食國際化」政策,政府參考韓國與泰國做法,研擬策略推廣台灣農產品及傳統美食,結合觀光及流行文化產業,落實台灣傳統美食國際化的目標,提升農業、旅遊業、餐飲業與文化產業之商機。包含:建立台灣飲食地標、發展台灣飲食相關產業、台灣飲食產業品牌化、強化相關產業連結與合作、建構基礎環境、培育飲食產業相關專業人才等。

 

全面檢討農業部門之經費預算  

面對加入各種FTA、TPP、RCEP的衝擊,台灣農業部門的經費預算應做全盤規劃與調整,未來農業部成立後若因各部會預算排擠問題無法取得共識,建議思考以「農業基本法」的立法來解套。配合政府進行中的各項退休年金改革計畫,建議思考與研究是否讓老農津貼能回歸到真正的國民年金保險制度。

農地儲備糧食安全六級產業化農產品認證所得支持農業給付營養教育地產地消米食消費農業預算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