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國際碳捕存樞紐計畫運作商業模式研析
陳映蓉.陳柏誼.許中駿 (2024/11/05) 《台經月刊第47卷第11期》
觀察國際碳捕存樞紐發展趨勢顯示,透過整合碳源與企業合作,形成完整的CCS價值鏈,降低成本與風險,實現規模經濟。且具潛力的樞紐不僅能減少國內碳排放,還能透過國際合作建立跨國價值鏈,創新商業模式,協助其他國家或企業達成減碳目標,並從運輸與封存中獲利,實現雙贏。本研究將探討國際碳捕存樞紐發展及商業模式,如挪威Longship、英國Net Zero Teesside、馬來西亞CCS樞紐及日本先進CCS業務示範計畫,以供我國參考借鏡。
因應全球淨零排放趨勢及國際日趨嚴格的減碳法案或倡議,各國積極發展淨零關鍵技術。依2023年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提出「2023年清潔能源發展追蹤」(Tracking Clean Energy Progress 2023)報告,二氧化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可作為難以減碳產業之去碳解決方案,包括電力、水泥、鋼鐵與石化業等,以逐步達到淨零轉型。在CCUS技術中又以碳捕捉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技術能夠達到大規模之減碳,因此成為各國的重要減碳策略。
隨著CCS技術需求增加,各國開始發展降低成本、有效加速CCS部署以及增加收益之創新商業模式,因此逐步興起CCS樞紐(Hub)相關計畫。典型CCS樞紐模式即為建立工業集群(Cluster),並由其中一家公司或合資企業投資發展二氧化碳運輸與封存技術以及相關基礎設施,以提供具規模經濟的運輸與封存服務予該工業集群或當地產業,同時獲取收益。台灣政府已將CCS納入能源轉型政策,且國內具備良好封存潛能,有望發展境內與跨境CCS樞紐,協助國內產業減碳,並建立國內CCS商業模式與產業價值鏈,海外封存潛在商機亦相當可觀。
碳捕存樞紐、CCS技術、商業模式、國際合作、跨境碳封存、產業價值鏈、規模經濟、碳運輸、淨零排放、能源轉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