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中國大陸農業產業化之推動策略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中國大陸農業產業化之推動策略

莊朝榮  (2016/03/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3期》

家庭農業是農業產業化之基礎

1978年鄧小平開始推動改革開放政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農村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的農業體制,擺脫集體農業,提高農民種糧的誘因,於是農業生產量大幅提升,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藉由農地改革,家庭農業也協助數億人脫貧、啟動農村工業以及為城鎮製造業和服務業創造需求貢獻卓著。但由於土地歸集體而非個人所有,當農地要開發為工商業使用時,只能轉變為國有土地出售,農民獲得的補償往往極為有限。

農村家庭經營規模小、農戶分散,又缺乏農民組織,難以對抗市場風險及實現農業產業化。因此,部分家庭農場被強迫集體租賃給商業性農業企業。根據美國非政府組織農村發展研究所與中國人民大學合作於2010年所做的調查研究指出,計有24%的村莊經歷大面積土地被出租供商業性農業使用。商業性耕作的興起以種植高附加價值、高利潤的經濟作物為主,例如蔬菜、草藥及鮮花,也影響主要糧食作物的生產。隨著家庭農場逐漸減少,中國的糧食進口也開始迅速增加。中國農業產業化的演變,從所謂的「農業化」、「工業化」,演變至今邁向「服務業化」的發展階段。農業化強調多種田、多投入勞動,以獲取更大的農業收益。農業工業化則強調透過資本投資來增產,農業投入價格被壓低,大部分的農業剩餘都被用來培養工業部門。
 

農業產業化遭遇的問題

自從1997年確立農業產業化制度改革之後,提高與農業相關的金融服務業位階,包括1998年農業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的法人地位提升為國家級,以及信用社法人地位被提升為縣市級。由於農村較為欠缺金融機構的照顧,於是高利貸趁機崛起,加重農業承擔的風險。為了追求資本收益,大規模的農業經營產生外部性,不僅造成水土資源汙染和環境破壞,而且使食品安全進一步惡化。此外,農業生產成本快速攀升,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於國際市場,如何維護農業保護政策,並提高農業競爭力,刻不容緩。因此,農業產業化面臨諸多重大挑戰。

2014年是中國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第一年,很多改革任務都與農業產業化發展有關。其中又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及工商資本進入農業最為重要。為落實農業產業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戶經營的土地運作模式已不符合時勢所需。201411月中國國務院發布「關於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強調鼓勵創新土地移轉方式,鼓勵承包農戶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及入股等方式移轉承包地,並鼓勵地方制訂扶持政策,引導農戶長期移轉承包地並促進其轉移就業。實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對促進農業產業化意義重大,不但有利於擴大農業經營規模,而且大部分農村勞動力也可轉移至工業及服務業部門就業,對增進農民所得助益甚大。在農村土地移轉方式中,以出租最為常見。即便農民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意願頗高,但農業企業未必有同樣高的意願,仍需視情況而定,主要取決於對資金的需求及農地供需是否對農業企業有利。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村經濟土地經營權農工融合農產品加工農業金融現代農業農業科技創新一帶一路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