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數位時代下文化創意產業募資新契機——群眾募資
簡淑綺 (2024/07/15) 《台經月刊第47卷第7期》
回饋型群募因其進入門檻低的彈性回饋方式,以及贊助者可取得一定的回饋,而受廣大贊助者青睞,已成為文創業者常用的群募類型。本研究概述該創意的先鋒者Kickstarter和Patreon,並分析COVID-19疫情期間台灣回饋型群募規模創新高,證實其為文創業者的強大後盾。隨著群募平台擴展業務,提供投資、顧問輔導等服務,並幫助業者拓展海外商機,有助國內創意團隊加速成長並進軍國際。建議我國政府與群募平台合作,舉辦提案競賽、投資等活動,善用群募惠及更多文創業者,促進我國文創發展。
群眾募資(crowdfunding),又稱群眾集資、公眾集資、群募、公眾籌款、眾籌,指個人或小企業(提案者)透過網際網路(數位平台)向群眾(贊助者)募資集資金的一種集資方式。藉由網際網路的鏈結,消弭提案者與贊助者的時空限制,縮短提案者與贊助者間的距離,讓提案者得向更多人分享他們的創意,進而獲得更多贊助者資金支持的機會,改變過去傳統做法,提案者只能面對面向極少數贊助者提案的限制。如今回饋型群眾募資已是許多文化創意業者取得資金實現夢想第一站,近年來如「孤味」、「十二夜」等知名電影,以及「翻轉大稻埕」、「台北大空襲」、「逆統戰」許多本土桌遊因群眾募資的贊助,而得以深根發展,豐厚了台灣文創產業。
國內回饋型群眾募資平台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在內外部的挑戰競爭壓力下,業者的發展也更多元,如藉由投資資金與專業顧問輔導能力的加入與國際市場的布局,料將培育更多優質文創業者茁壯發展。本文將從國際回饋型群眾募資發展概況,看國內回饋型群眾募資的發展與對文創產業的影響。
Kickstarter作為群募支持創意的先鋒,其成功募集資金的專案中有近92%屬於文創產業;Patreon則開啟長期支持模式,為品牌創作者獲得長久贊助與穩定創作;而台灣文創產業中以出版、產品設計、教育最能打動贊助者,為前三大超額募資領域。
以群募支持創意的先鋒者:Kickstarter
回饋型群募,指提案者根據贊助者的資金數量以有形或無形之物給予回饋,如禮物、未來產出之產品或商品、感謝函等。因進入門檻低,無論是提案目標金額或贊助者贊助金額都相對低於股權型、債權型、權利金型等類型,另因其回饋方式較為彈性,且贊助者又有回饋物作為報酬,往往能吸引、接觸較多贊助者,故回饋型群募已成為文創業者最多使用的群募類型。
2009年Kickstarter在美國紐約成立,以直接面對群眾的群眾募資方式取代傳統投資管道,幫助提案者「將創意專案變成現實」,截至2024年5月15日,該平台已上架62.4萬個創意募資專案,其中有258,690個專案成功募集逾80.1億美元,累計贊助者達9,513萬人次。在其成功募集資金的專案中有近92%屬於文創產業,包括遊戲、音樂、電影&影片、藝術、出版、設計、漫畫、時尚、劇院、攝影、手工藝、舞蹈與新聞(圖1),其中有逾50%的專案募資金額在1,000~9,999美元之間,也有823件為百萬美元募資案。該平台於2015年轉型為「公眾福利企業」(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 PBC),承諾每年捐贈5%稅後淨利給藝術教育者及致力於追求社會公平之公益組織,並透過持續支持藝術與該領域工作者,竭力幫助文創業者實現創意。Kickstarter自成立以來因網際網路無疆界的限制,吸引全球各地創意業者提案募資,台灣也有許多團隊前往募資,成為台灣創意業者邁向國際舞台的試金石。
數位募資平台、群眾集資、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籌資模式、群募平台合作、文創項目支持、國際市場拓展、資金取得、回饋型群募、訂閱式募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