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國際石油市場情勢剖析
何承憲 (2005/11/07) 《台經月刊第28卷第11期》
全球石油市場的供需結構重新洗牌
1993年中國由石油淨出口國轉變為淨進口國,此後在經濟成長推動石油消費下,2002年起石油消費量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此外,同在亞洲的印度也在經濟發展下同時崛起,兩國成為石油需求的重要推升力道;而在供給面上,除了OPEC外,前蘇聯國家也成為原油重要的供給來源,全球石油市場在的供需結構有重大改變,本文將從供給面及需求面分析目前國際石油市場上重要參與者所扮演的角色,並探討這波油價上漲的因素。
原油供需結構
從供給面來看,2004年原油總生產量為80,260千桶/日,較2003年77,054千桶/日增長4.5%(見表1),其中,中東地區產量最大達24,571千桶/日,成長率為6.4%,其產量占全球30.7%,但生產成長率最大的是非洲地區的10.1%,非洲重要的原油生產國奈及利亞、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都是OPEC(注1)組織中的一員,而中南美洲6.2%、歐洲成長率3.9%、亞太地區0.9%、北美成長-0.3%。
表1 世界各地區原油生產量
原油前五大生產國家(見表2)為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美國、伊朗及墨西哥,雖然美國為第三大石油生產國,中國為第六大石油生產國,但由於國內的生產不敷使用,實際上為全球原油兩大重要進口國(美國為第一大、中國為第三大原油進口國)。
表2 原油重要生產國產量
此外,有幾點值得注意:(1)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國家2004年生產32.9百萬桶/日,約占全球產量的41.1%,較2003年成長7.7%,OPEC占全球原油產量的比例持續上升(2003年約為39.8%),OPEC對全球原油市場的影響力,並未降低,甚至有增強的趨勢;(2)俄羅斯產量大幅上升,2000年產量為6,536千桶/日,2004年已達到9,285千桶/日,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產國;(3)前蘇聯國家哈薩克2004年產量1,295千桶/日,成長達15.5%。因此,雖然OPEC仍為石油市場上的主要供給者,但俄羅斯及哈薩克等前蘇聯國家亦積極增產(見圖1),2004年前蘇聯國家產量為11,417千桶/日,較2003年成長8.8%,其產量占全球分額14.4%,將成為全球重要的石油供應來源。
國際石油市場、油價波動、供需平衡、中國與印度、OPEC、前蘇聯國家、原油產能、投機資金、能源消費成長、高油價趨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