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由「世界品牌的加工廠」至「國際品牌的誕生地」——最佳中國品牌榜單之觀察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由「世界品牌的加工廠」至「國際品牌的誕生地」——最佳中國品牌榜單之觀察

朱俐穎  (2017/07/20)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 (第40卷第7期)》

   中國市場規模之龐大,在許多國際企業眼中一向是品牌攻城掠地的沃土。隨著近年來經歷經濟高速成長及趨緩階段,以及政策面的逐步規劃調整,市場樣貌有了結構性的改變。現今的中國已不甘於製造大國的角色,「打造一流的國際品牌」正是從政府、企業以至於消費者的共同目標。

    2006年中文版的《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和國際品牌鑑價機Interbrand合作,推出第一屆「最佳中國品牌(Best China Brands) 排行榜。中國市場Interbrand的觀察裡,正2006年其首席執行Jez Frampton所言:「中國品牌和品牌管理正在迅速取得進步,速度之快令人驚訝。愈來愈多的中國品牌開始應用國際性的最佳實踐方式,並正在成為目前市場領導品牌的強勁對手。某些中國品牌已經成為全球性企業,而我們預期會有更多的中國品牌加快實現這一目標」。

   20174Interbrand第十次發布此份排行榜2006~2017年十餘年間,榜內生態有了巨大的改變:互聯網和科技品牌的爆發性成長,打破了原本由電信及金融品牌盤踞的榜單局面;「華為(HUAWEI)和「聯想(Lenovo)以中國品牌之姿進入全球品牌百強中;而整體品牌價值的連年成長,更顯現了政策端的積極引領扶植以及企業端的強勁企圖心。

 

最佳中國品牌榜單洞察

   「最佳中國品牌」榜單採用與Interbrand「全100大品牌」同樣的評價方法,核心維度為財務分析、品牌作用力分析和品牌強度分析。評選標準包括:品牌必須源於中國;品牌所屬的公司必須是上市公司,或具有公開可檢核的財務數據;以及品牌必須直接面向個人消費者。相較於「台20大國際品牌」榜單將品牌海外營收占比納入評鑑標準,「最佳中國品牌」榜單並沒有將品牌國際化的程度納入考量,因此許多入榜的品牌皆屬國內市場導向且缺乏國際知名度。

   若以2017年公布50強企業為樣本,觀察其2006年以來之入榜軌跡及表現,僅12年間的更迭速度可謂劇烈(附表)2006年首屆共20家企業入榜,其中「中國移動」、「中國建設銀行」等均屬國有企業類的金融、電信品牌;「茅台」、「五糧液」等酒類品牌亦為一大特色;「聯想」則是當年入榜的唯一科技類品牌。

 

   「最佳中國品牌」榜內企業表現
 

   回顧2007Interbrand將榜單發布25名,互聯網品牌「百度」擠進榜內2010年榜單擴展50強,互聯網兩大品牌「騰訊」及「阿里巴巴」首次進榜,在中國經濟強勁成長及內需市場帶動下,包含「安踏」、「海爾」、「雲南白藥」及「東風汽車」等多元產業類別品牌亦進入榜內。

   2013年起,受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後「禁奢令」的影響,酒類品牌價值呈現普遍性的大幅衰退,顯見中國品牌市場受到政策連動的程度甚深2014年手機通訊大廠「華為」入榜,同年更一舉成為領銜進入「全100大品牌」的中國企業2015PC市場龍頭「聯想」隨之進入全100大品牌榜內,向全球市場宣告中國品牌將積極逐鹿國際舞台。

品牌國際化華為崛起聯想策略互聯網巨頭數位轉型製造業升級政策扶持央企品牌消費市場成長全球競爭力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