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中國經濟結構不均現況與調整措施之探討
孫明德 (2006/05/08) 《台經月刊第29卷第5期》
中國經濟結構不均現況
根據中國統計局之資料顯示,中國1978~ 2004年GDP年成長率為9.4%,同時期之出口年成長率達17%,約為GDP成長率兩倍;1990~ 2003年中國實質GDP成長率為8.2%,同時期之中國城鎮居民消費年成長率為6.6%,農村居民消費年成長則僅有5.6%,消費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也逐年下降,2001年為48%、2002年40%,至2003年僅有38%。出口規模雖大,但出口產品主要為技術層次低或高科技產業之加工產品,高科技及服務貿易比重小,2003年中國服務出口467億美元,僅占世界服務出口比重之2.15%,服務淨出口仍呈逆差。
在產業結構部分,中國工業比重高,但技術水準及國際競爭力低,而服務業雖發展快速,但無法配合快速成長的需求。如表1所示,1978年中國第一產業(農業)吸收了70.5%的勞動力,占GDP產出之28.1%,而同時期的第二產業(工業)僅吸收17.3%的勞動人口,卻創造48.2%的產出,第三產業(服務業)就業人口則占總勞動人口的12.2%,創造出23.7%的GDP。此後農業勞動就業及占GDP比重逐年下滑,服務業勞動人口及占GDP比重則大幅增加,2000年服務業分別占總勞動人口的27.5%及GDP的33.4%,工業比重增加幅度雖不如服務業顯著,但2000年後工業產值占GDP比重再度大幅提高,產業結構偏重工業的現象再趨顯著。
表1 中國三級產業之勞動及產出結構
在經濟發展結構上,中國近年實質GDP雖每年保持7%~8%的成長幅度,但民間消費的成長並不穩定,占GDP的比重未達約50%,如表2所示,不僅與先進國家有所差距,2001及2002兩年的消費成長率甚至低於GDP的成長率。而投資占GDP比重則持續居高不下,2004年其占GDP比重甚至高達44.2%,高於消費比重之41.4%。其衍生的問題主要在於企業擴增的產能閒置造成資源的浪費,供過於求的商品造成消費品價格低迷,持續的投資擴產卻造成原物料及能源價格大幅上漲,使得企業獲利受到嚴重的影響。企業只重生產,無視於實際的有效需求,盲目擴產的結果,產生了大量的存貨、失業勞工,商品價格也持續下跌,對其國內及鄰近各國都造成通貨緊縮的壓力,其國家經濟成長及企業獲利中也隱含著大量的庫存和壞帳。
表2 中國GDP組成比重(1978-2004年)
影響消費成長的另一項重要成因,是城鄉差距及貧富不均,由表3中可看出,城鄉居民所得的相對差距由1978年之2.57倍,到2004年已達3.21倍,絕對金額的差距,更由1978年209.8元擴大至2004年之6,485.2元。占人口多數的農民所得,2004年每人年平均所得僅2,936.4元人民幣(約367美元)的水準,加上農村居民無法享受與城鎮居民相同的社會福利,根據2004年3月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發表「中國城鄉收入差距調查」報告中指出,若將醫療、教育以及失業保障等因素加以考慮,可支配所得扣除教育衛生等支出後,中國的城鄉收入之差距高達六倍,成為世界第一。
經濟結構不均、改革開放、消費成長、產業結構調整、城鄉差距、投資比例過高、外貿依賴、內需擴張、高附加值產品、服務業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