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整體經濟篇】能源產業:日本地震海嘯對我國能源發展之影響及啟示

 

台經月刊

 

【整體經濟篇】能源產業:日本地震海嘯對我國能源發展之影響及啟示

楊豐碩(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五所所長)  (2011/04/06)    《台經月刊第34卷第4期》

2011311日本東北地區外海,發生震度規9.0的日本史上最強烈地震,並引發高14公尺大海嘯,除了造成沿海地區家戶屋毀人亡、經濟產業嚴重受創外,火力及核能發電廠、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煉油廠等能源設施,也都蒙受前所未有的損壞。其中,尤以核能發電廠的營運停擺、輻射外洩,最受關注。

 

對日本能源供應之影響及因應

(一)電力設施

日本東北地區有東通、女川、福島一廠、福島二廠及東海二廠等五座核能發電廠(15部機組),裝置容量為13,470MW。地震初始,扣除四部機組進行定期檢修外11部運轉中機組有八部正常停機,但福島核一廠三部卻嚴重受損,其後又因海嘯使得四號機冷卻系統失靈、發生氫爆受損。此外,在地震初始,東北地區火力電廠計有19,521MW容量機組停機,若加計受影響之核能機組,則東京電力及東北電力各31.8%39.3%之發電容量(含自有發電及購電部分)受地震海嘯影響而停機。

隨著受影響機組陸續恢復運轉,根據日本能源經濟研究(IEEJ)估計,其中受損嚴重(包括永久停止運轉或未來半年1年內無法恢復運轉)者,計有核能機組4,696MW(福島核一廠)及火力機組9,621MW(燃煤3,000MW、燃油1,600MW、燃氣1,396MWIPP 3,625MW),合計14,317MW,約占日本發電總裝置容量6.28%,供電缺口則9.34%(附注)。

強震後的電力供應短缺,雖將因檢修中機組恢復運轉及備用容量機組上線而獲得舒緩,但隨著夏季冷氣用電需求及後續冬季暖氣需求,全年整個東京都會區及東北地區缺電情形仍將不可避免,預估2012年才可能恢復全面供電。因應電力供應短缺,日本政府要求中部、關西、九州及北海道等電力公司提供緊急融通電力、強制性分區輪流停電,以及自願性電力節約等短期應變措施。

首先在日本中央政府方面,經濟產業大臣海江田呼籲各產業團體儘量降低電力需求,枝野官房長官任命行政革新大臣蓮舫兼任節電啟發大臣,及成立電力供應不足應變中心,以因應供電缺口問題。

在供給端,規劃積極的緊急供電因應措施,包括水力發電極大化、火力發電滿載運轉、擴增業界自備發電時間、增加對獨立發電業購電量,以及儘量使用天然氣等項目。考量夏季用電尖峰期也即將來臨,這些緊急因應措施預計一個月內整建完成。因此短期內將放寬發電設施定期檢修管制;所需發電燃料如煤炭、石油優先供應給電力公司;同時著手研擬擴大天然氣籌措之措施。此外,東京電力及東北電力公司執行分區輪流停電。

在消費端,地方政府暫停使用各種設施的照明、暖氣及路燈;商家響應節電措施,主動發起夜間熄燈;業界改以網路辦公,緩解交通工具(特別是大眾捷運)需求;製造業則評估將生產陣地轉移至中部或九州等非災區。

中長期而言,天然氣發電因機組特性、二氧化碳排放問題,以及成本較柴油為低等因素,將是作為填補基載核能發電不足的重要選項之一。短期內燃氣電廠除將改為基載且滿載運轉外,新1~2座燃氣電廠、擴大天然氣供應來源及數量,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此外,新及再生能源發電也將在能源供應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此外,「基本能源計畫(Basic Energy Plan)所規劃之核能發電發展目標將被提出來討論,新設核能電廠計畫將暫時凍結,但基於實務需求之考量,既有核能電廠未來仍持續運轉,惟將重新檢討並加強強烈地震及海嘯因應對策。

能源安全核能風險再生能源電力供應分散式能源燃氣發電供應鏈穩定碳排放核能政策能源轉型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