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數位經濟時代下數據與政策治理的重要思維
黃祥芝 (2022/08/08) 《台經月刊第45卷第8期》
數位經濟時代下數據(data)是關鍵投入(input)、資料(information)、資產(asset)也是服務。受惠於資通訊(ICT)產業科技的發展和使用成本降低,數據多重角色的應用和想像是數位經濟時代下創新和創業最大的驅動力。制定靈活、鼓勵競爭和保障資料及網路安全的數位產業政策,是各國政府努力的目標,也是產業矚目的焦點。
與此同時,COVID-19疫情使得先進和新興國家公部門及醫療產業加速數位轉型;全球2050淨零排放命題引發的綠色工業革命,處處可見對數位科技的依賴。這些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是台灣深化數位產業發展的重要契機。
台灣過去30年來不斷投資電子零組件和資通訊科技的發展,已為打造數位經濟建立良好的基礎。如何利用這項優勢,結合適宜的政策,帶動跨領域的數位科技發展,是提升台灣未來整體經濟發展和產業競爭力的關鍵。但數位經濟有別於傳統製造業和服務業的特質,反映出政府政策和政府的角色皆須與時俱進、皆須創新。基於這樣的背景,本文將針對數位經濟與創新和創業相關的特性,參酌國際經驗和台灣現況,探討適宜的政策思維。
數位經濟特性
數位經濟的崛起和發展立基於電子與資通訊產業持續不斷地創新。日益普及的資通訊科技和設備,讓各行各業都因此受惠,尤其是在生產力的提升、營運成本的降低、市場觸及度的擴增方面。數位經濟具有與傳統製造業和服務業迥異的特質,以下列舉其與創新、創業相關的特質。
(一)數據是關鍵生產要素,也是創新的起點
數據是數位經濟時代的關鍵生產要素。但數據要變成有用(useful)、有價值的(valuable)資料有兩個主要方式:(1)數據得結合適當的人力資源去做分析、解讀才能轉換成資料,否則只是一堆數字。譬如人口普查數據得經過整理和分析,方能呈現人口結構的變化和城鄉差距等現象,也才能成為政府政策參考之用;(2)單一種數據的用處,往往得結合其他數據才能顯現出來,結合不同數據將產生不同的用處。譬如天氣預報和空氣汙染數據結合,可提供給有氣喘病史的民眾做參考;天氣預報和飲料銷售策略數據結合,商家則可提早知道是否要增加冰塊存量。因此,數據如何蒐集、分類、量化、整理和結合其實就是創新的開始。
(二)資訊取得、儲存、運算和傳遞成本大幅降低
資通訊業軟硬體的發展讓資訊的取得、儲存、運作和傳遞成本大幅降低,資訊落差(information gap)程度也隨之減少,對於個人、企業和政府做選擇或決策時助益頗大。譬如消費者可以很容易地查到特定商品或服務的評價;金融業者可以有更多資訊分析客戶的信用程度。這些降低的成本,再加上新興的AI和大數據分析技術,企業可以做比過往更精準的商業決策。
數位經濟、數據治理、政策創新、數位平台、資訊透明、網絡效應、數位轉型、信任框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