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德國產業在地發展經驗的啟示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德國產業在地發展經驗的啟示

黎綺雯  (2013/06/05)    《台經月刊第36卷第6期》

   對已進入服務經濟體的台灣來說,服務業雖為重要產業,GDP貢獻度高於六成,但其對經濟成長貢獻度卻不足,而國內製造業卻呈現相反的效果。而且,服務業有著生產力成長緩慢問題,特別是傳統服務業(例如:餐飲業),長期將國內資源移往服務業,恐怕將影響長遠的經濟成長。

   在這種情況下,以製造業為根本,發展與製造業相關專業服務業,無疑是其中一個有效的辦法,惟先決條件是台灣必須先穩固國內製造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及生存能力,同時必須加緊追上歐美日等國家,並深耕技術及服務能力。台灣在地製造業處於「前有美日德,後有中國」的競爭情勢下,走向高附加價值、深耕技術與延伸服務已是必然的策略,然而問題是在這個情況下,我國政策該如何協助這些留在台灣的製造業提升競爭力?

 

台灣可以學習德國什麼?

   回顧台灣過去的產業政策,從1950~1980年代擁有具體標竿帶領產業往高科技與工業化邁進,1990年後失去明確目標與依循方法,尤其在過去十多年,許多重大產業與科技政策不像過去那樣能有效發揮作用。在台灣產業結構改變,再加上內外政經情勢丕變下,也許具體標竿與明確實施步驟及方法很難進行訂定與實踐。但其實國外亦存有表現優良先進國,對產業的引領並非處於局部針對性產業作提拔,而是針對廣泛產業、國家整體作介入,並獲得不錯的成果,而德國正是這樣的例子。

   德國政策,並非如台灣或是其他亞洲國家般,透過國家科技計畫挑選重點發展產業,而是選擇了追求整體產業平衡發展,最終卻造就了(製造)產業留在本地深耕發展。這並非說台灣過去挑選重點產業發展是不對的,但在目前台灣政策無法訂定具體標竿與明確實施步驟與方法時,產業已有空洞化跡象,亦是我國學習或是觀摩其他國家成功作法的時刻,並從中調整政策設定的內容,甚至是理念。

   其實,德國在金融風暴後平穩的表現,已經受到廣大關注。特別是德國製造業留在本地發展被認為是它可以平穩渡過之重要因素。近期國內常出現仿效德國企業成為隱形冠軍、技職制度等政策建議或看法,但是,德國製造業在地發展成功經驗,並非單靠複製小部分政策(如技職制度等)就可以達成,它的國家競爭優勢是多個構面交互組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文化及不同政策交織而成的產業環境(波特,1996),並促成了德國產業願意留在本地根深柢固地發展。

   因此,在學習或觀摩德國產業在地發展過程中,應從國家層面對總體政策作觀察,並非侷限於產業政策上。以下將從國家整體政策角度嘗試剖析如何促成德國產業在地發展,最後期望可以提供一些啟示予我國政策作參考。


剖析德國產業在地發展經驗
(一)德國創新策略:選擇先進製造

   德國選擇製造生產的策略相當明確,但並非一般製造,而是先進製造。而在實行上,德國政策追求整體產業平衡發展,並沒將焦點特定放在數個特定產業,國家創新策略亦是於2006年才開始推動。德國聯邦政府雖2006第一次推動全面且由多個政府機構合作的創新策略,並將之名為「高科技策略」。德國創新策略看來起步較晚,但事實上它在過去對於製造及製造相關研究的重視已是德國最完善、明顯及重要的經濟及創新策(IFM, 2011),對先進製造的創新支援更是於年代開始,直到如今。

   自七年代開始,德國政策已對於製造技術有所關注,年代初已有創新計畫開始支援先進製造技術,而且計畫一直隨著時間及情勢作修正與變更1980年中期指向電腦化發展1980後期則指向整合自動化發展,而近期則指向節能製造。另外,在推動計畫的方式上亦作出重大革新,放寬審核標準與推動簡單申請程序,廠商可自行依照商業原則作決定,例如:第三期製造技術計CIM PROGRAM,採用非直接指定補助計(Indirect-specific funding of projects)方式進行,透過計畫代理機構管理,例如:工程師協(VDI)等,政府並未進行廣泛的審查,政策干涉度低,廠商可自行依照商業原則作決定。而近年所推動的「高科技策略」,亦顯示出德國對於製造業及製造技術的重(Bessant and Rush, 1993; Lay, 1993)。從「高科技策2020」的內容來看,不但製造技術被視為關鍵技術之一,而且「建立領先供應創造領先市場」亦列為三大目標之一。 

德國製造高附加價值產業政策技職教育產業群聚創新合作精密技術全球競爭在地發展供應鏈整合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