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投資中國與產業空洞化間的思辯與拉鋸
林怡君 (2006/09/08) 《台經月刊第29卷第9期》
前言
台灣與中國自1987年開始允許進口27項中國的天然資源並開放國人赴中國探親以來,至1989年10月開始透過香港轉口到中國進行間接貿易往來,爾後兩岸間經貿關係迅速熱絡展開。由於和我國在地理、語言及風俗習慣上之相近,中國成為台商對外投資之首要地區,眾多台商企業至中國進行投資活動,並利用兩岸互補優勢,降低生產成本,以進一步提升與創造產品的附加價值;根據投資審議委員會發布之我國華僑及外國人投資、對外投資,以及對中國的統計資料顯示(如表1),我國對外投資(包含對中國地區)於民國80年起逐漸熱絡,並呈現快速成長趨勢,2005年對中國投資金額占我國對外投資總額超過七成的比重,顯示我國對中國投資依賴日益加深,中國熱潮持續發燒,磁吸效應也逐漸擴大。就投資區域分布言,近十年來我國的海外投資主要以亞洲地區為主,逐年高度集中於中國,美洲呈現逐年下降,歐洲在2005年較2004年則有明顯增加的情形。
表1 我國對外投資(含中國地區)概況
表2顯示,累計到2005年底為止台商在中國投資之產業中,農林漁牧、礦業、營造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0.46%、0.27%、0.31%,服務業所占比重為8.77%,而製造業所占比重高達90.20%。在製造業細產業中,投資比重較高產業有電力電子業(34.79%)、基本金屬及金屬製品業(9.20%)、化學製品製造業(6.70%)、塑膠製品製造業(6.01%)、精密器械製造業(5.45%)、非金屬及礦物業(4.92%)。從圖1可知,台商赴中國平均投資規模日益擴大。根據中國進口貿易磁帶資料與台灣出口貿易磁帶資料估算,我國對中國的出口依存度已由1993年的15.29%成長到2005年的38.67%,12年間增加了20個百分點(圖2)。
表2 1991年累計到2005年底台商投資中國的產業狀況
圖1 台商赴中國投資歷年件數與平均規模
圖2 台灣對中國之出口依存度
再依「2005年經濟部製造業對外投資調查」可發現,台商對中國投資所帶動台灣原料與零組件的出口現象逐漸減弱,業者轉而朝向更有效率的運用當地資源並致力於當地化發展,傾向直接由投資地供應生產所需要的原料、零組件與半成品。截至2006年3月止,台灣整體製造業已有41.07%的廠商採取海外生產策略,而由中國出貨金額呈顯著增加趨勢,其擴張指標達66.92%,「台灣接單、大陸出貨」之分工模式更趨普遍,造成台商將產品生產與出口由台灣移往中國,進而使台灣許多產品在主要國際市場,面臨被中國競爭與取代的危機。
台灣過去與中國之間的經濟合作,主要是建立在兩岸之間產業發展重點上之差異;初期台商乃著眼於中國充沛且廉價的生產要素成本,台灣著重上游原料及零組件產業,中國則以原料加工型之工業為主,由台灣將原料或零組件出口至中國,再利用當地低廉的生產成本,大量出口至歐美市場。在台灣產業紛紛外移至中國,並以中國為主要投資國家,或是利用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模式,加以中國經濟的發展神速、產業結構的持續升級,產業發展與台灣漸趨相近,過去垂直分工之合作模式,逐漸轉趨為競爭。
台商投資中國、產業空洞化、製造業外移、服務業成長、脫離工業化、中國磁吸效應、產業升級、就業結構變遷、外銷接單、產業轉型壓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