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中國人才戰略與經濟發展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中國人才戰略與經濟發展

孫 林(作者為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2008/03/07)    《台經月刊第31卷第3期》

人才缺乏制約中國經濟發展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間競爭日趨激烈。贏得國際競爭的關鍵在於人才。人才資源是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無論是先進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人力資源視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因素,因此在全球興起的人才爭奪的競爭日益趨於激烈。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卻不是一個人才資源大國。中國擁有數量多、價格低的勞動力資源,但是缺乏大量優秀的人才資源,尤其缺少一批能搶占世界科技制高點的將帥之才,缺少大批諳熟市場經濟規律的高素質經營管理人才。這就使得中國在經濟發展中落後於先進國家,只能充當“世界加工廠”的角色。顯而易見,人才資源的缺乏,尤其是高層次人才資源的短缺,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進一步高速、高質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瓶頸,也是制約中國向先進國家跨越的重要障礙。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十分注重人才的培養,並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從總體上看,中國人才總量仍然相對不足,結構不夠合理。特別是相對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能夠承擔核心科研任務的領軍人物和具有世界前沿水準的學科帶頭人還不多,人才的總量、結構和素質還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尤其是經濟建設急需的高層次、高技能和複合型人才短缺。根據《2006年中國人才發展報告》顯示,到2005年中國各種人才的總體規模雖然已經達到7,390.3萬,但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只有1,425.2萬人,僅占23.9%。其中研究生107.6萬人,占1.8%;大學本科生1,317.6萬人,占22.1%。另有資料顯示,中國人力資源中人才資源僅占5.7%,人才資源中高級人才僅占6.5%,高級人才中創新型人才、國際化人才十分匱乏(注1),一些專業領域由於缺乏高素質、高水準人才,影響了這些領域的創新和快速發展。

目前,中國一方面人才總量跟不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人才資源的結構、配置很不合理。然而培養人才要有基礎,並具有時滯性,面對世界經濟的迅猛發展,僅靠國內培養,很難在短期內解決高級人才緊缺的矛盾。因此,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成為中國應對國際人才競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中國人才引進戰略的實施

先進國家的經驗表明,在國際範圍內吸引人才,包括吸引外國人才和出國留學人員,對於經濟發展來說,是一本萬利的事情,既可以縮短人才的培養週期,又可以節省大量資金,是快速聚集人才的一條捷徑。與先進國家相比,儘管中國在國際人才競爭中處於總體上的相對劣勢,但也應當看到有利因素是經濟持續快速成長,社會穩定,能夠為人才提供廣闊的事業發展空間。開放型經濟的發展,為開展人才國際交流提供了眾多的機會。特別是沿海省市已經基本具備了吸引海外人才的經濟基礎。大力吸引海外人才,必然成為中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戰略選擇。

為實施人才引進戰略,中國政府制定了大量政策,先後推出了《關於鼓勵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工作的意見》(2000年)、《關於鼓勵海外留學人員以多種形式為國服務的若干意見》(2001年)、《關於為外國籍高層次人才和投資者提供入境及居留便利規定》(2002年)、《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2006年)等,積極為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創造條件。

海外留學人員是中國人才引進戰略可以充分挖掘的資源寶庫。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7年人才藍皮書》,中國海外留學人員約有106.7萬人,仍在外的留學人員約有79.2萬人(注2)。為了吸引這些人才歸國,政府確立了“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十二字方針,後又發展成“拓寬留學管道、吸引人才回國、支持創新創業、鼓勵為國服務”的二十四字方針,形成了一套不斷完善的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政策體系。

中國經濟人才戰略海外高層次人才科技創新政策調整國際競爭力產業升級經濟全球化人才引進高科技產業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