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別產業篇】石油化學工業製造業
梁宜峰(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分析師) (2011/04/06) 《台經月刊第34卷第4期》
營運現況
觀察2010年我國石油化學工業製造業產品自日本進出口概況方面(表1),除石油及煤製品自日本進口較低外,其餘細產業以自日本比重高,且為第一進口大國。化學材料進口產品以對二甲苯(PX)、己內醯胺(CPL)、異丙苯、二甲苯、丙烯腈(AN)為主;化學製品則進口以提供照相使用的化學製品,如凡立水、膠、接著劑、玻璃匠用的油灰、樹脂黏合劑、擦光料及類似產品、其他照相用版及軟片;出口方面以金屬導電漿、金屬電阻漿為大宗產品;橡膠製品進口以大卡客車輪胎為大宗;塑膠製品進口以醋酸纖維素製板、片、箔、薄膜及扁條、其他塑膠製板、片、薄膜、箔及扁條等產品為主;整體石油化學工業製造業以對二甲苯為最大進口產品。
表1 2010年石油化學工業製造業及其細產業自日本進出口概況
雖然本產業自日本進口化學品比重高,不過由於可透過現貨市場或者向其他貿易商調度採購,所以石油化學工業製造業缺料的問題應不大,惟日本石油化學工業受創,影響石化產品的產出,使得市場產品供給更為吃緊,短期產品價格上漲是可以預期的。
產業動向
(一)日本石油化學工業地震後受災狀況
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東北地區宮城縣外海發生規模9.0的強震,並引發大海嘯,影響所及為日本東北及北關東等區域,而日本東北地區千葉縣和宮城縣是日本石化的重要工業基地,石化廠設備、管線,儲槽因受地震之影響,被迫停爐進行檢修,已對日本石化業造成損害(表2)。
表2 311地震後日本化學工業受災狀況一覽表
(二)石化產品報價走勢
東北大地震衝擊多座石化廠停工,導致日本爆發缺電危機,致使發電用油需求大增。根據新加坡成品油現貨交易市場資料顯示,柴油、航燃料油價差一日大漲10%,柴油每桶價差高達23美元,價差創下金融海嘯以來新高,航燃油與原油價差一日則上漲2.4美元,來到24.7美元,漲幅近10%。此外,日本塑化產能多為內銷,且廠房設備相對老舊,遭逢火災事故的千葉煉油廠附近有四座石化廠,地震後需要進行停工檢修作業,觀察日本塑化內銷吃緊,勢必轉赴現貨市場採購,搭配2011年第二季亞洲石化廠歲修旺季,石化產品報價短期將掀起漲勢(表3)。
表3 石油化學工業產品報價變動走勢
企業動態
(一)煉油價差擴大
日本發生大地震後,國際油價反映日本經濟受創之後而下跌,不過由於中東局勢依舊動盪,加上日本重建增加原油需求,雖然原油上漲但幅度不甚明顯,燃料油、煤油等油品則因重建的發電需求,油品煉油價差擴大。主因為自備發電機的工廠將開始購買柴油,公共事業亦開始收購燃油,以取代流失的核電,這部分有利於亞洲煉油廠的獲利,對於我國兩大煉油廠商台塑石化與中油皆有受惠,台塑石化3月底一套日煉18萬桶原油將要歲修,但是日本廠商若有需要,將會優先供油。
(二)歲修與震災造成中下游產品成本壓力增加
在石化原料及塑化產品部分,苯與芳香烴產出量減少,苯價不斷攀高,已快突破金融海嘯前的高價,下游廠商是否能轉嫁成本也是另一項考驗。而基於安全考量,日本乙烯廠停工,中下游的泛用塑膠工廠自然也跟著停擺,中間原料廠如聚乙烯廠、聚丙烯等廠,則受惠中國廠商轉單需求或日本重建需求,出現短期增溫現象。
2011年第二季為亞洲輕裂廠歲修旺季,石化供給減少情形雪上加霜,因此石化原料報價將上漲,對於中下游塑化產品成本壓力增加,且由於日本復工情況尚未完全明朗,因此部分產品已經暫時停止報價,並且密切觀察後續發展。基於重建需求的帶動,如組合屋材料的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苯乙烯、高密度聚乙烯(HDPE)等產品報價將會上漲,中油原預備停爐檢修的四輕確定短期內不會停產,3月底歲修的三輕也有可能延後停爐,預備增產提供料源。
日本震災、石化供應鏈、轉單效應、油價飆升、塑化需求、煉油產能、限電影響、石化產品報價、亞洲市場、成本轉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