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從2006年展望2007年中國經濟
孫明德 (2006/12/08) 《台經月刊第29卷第12期》
宏觀調控成效不彰 ‧ 投資成長仍然快速
對中國經濟影響最顯著的固定投資,上半年成長率即高達29.8%,中國政府持續透過行政管制及貨幣政策雙管齊下進行干預,自第三季起產生成效。在行政管制措施部分,政府嚴格審核土地及房地產開發,上海市及中國統計局高層官員去職,被外界解讀為針對不配合宏觀調控官員進行懲處;而在貨幣政策方面,2006年前三季兩度調升貸款利率至現行6.12%水準、一次調升存款利率至現行之2.52%,並分別在6月、7月及11月三度調高銀行存款準備率,累計調整幅度達1.5個百分點,合計凍結人民幣資金達4,500億元人民幣,並配合公開市場操作及對銀行進行道德勸說等方式,使得第三季固定投資成長率有所下滑,較上半年減少2.5個百分點。
由於2006年是中國當局「十一五」(2006~ 2010年)規畫的第一年,多項基礎建設啟動,加上地方政府為求個別政績及經濟成長數據,與地方企業及金融機構合作推動地方投資,地方政府為當地企業投資貸款進行擔保,使得銀行的債權能得到地方政府擔保,地方政府不僅可增加當地的投資,又可由新增建設獲得財政收入,因此中央的產業及信貸政策,便難以獲得地方政府的配合。導致中國固定投資常在中央政策干預後短期下滑,但隨即又再恢復上揚趨勢,因此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中國政府認為固定投資下滑趨勢尚不明確,且基礎尚未穩固,未來仍將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
在工業生產部分,由於投資及出口快速成長,2006年上半年中國工業產值也呈現快速成長趨勢,於6月分達到高峰接近20%,其後受宏觀調控效果才逐漸趨緩,第三季中國工業產值成長16.2%,較第二季減少1.9個百分點,其中7、8月工業產值成長幅度趨緩,9月分則由於邁入第四季外銷出貨旺季再度回升,工業產值成長率16.1%,較8月提高0.4個百分點。
在民間消費方面,由於占人口多數的農民收入成長有限,同時缺乏完善社會福利制度,使得中國農民消費增加受到限制。雖然近年來中國經濟快速成長,城市居民收入明顯增加,中國當局也極力鼓勵消費,希望以內需成為帶動中國經濟成長的另一主力,但由於所得分配不均,使其成果有限。2006年前三季中國消費成長13.5%,較2005年同期增加0.5個百分點,但仍不及投資及出口超過25%以上的成長。在物價方面,由於中國夏季農產品生產情況穩定,糧食供給未受到部分地區天災影響,使得整體物價水準呈溫和上揚,累計前三季中國CPI上漲1.3%,城市地區1.3%,農村地區則為1.2%。
中國經濟展望、宏觀調控、固定投資、出口成長、消費升級、人民幣升值、財政赤字、十一五規畫、外商投資、CPI通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