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陳博志論壇】大量補貼效果強而貪汙和不公平也多

 

台經月刊

 

【陳博志論壇】大量補貼效果強而貪汙和不公平也多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8/08/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8期》

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常被爭論,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不久前在歐洲商會的演講中說,所謂中國特色就是大量補貼(heavy subsidy),以半導體來說,估計中國至少投入100億美元。補貼是相當普遍存在的產業政策,大量補貼對本國和外國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利弊。


補貼比關稅更傷害公平和自由經濟

若只看表象,外國願補貼其產品而讓進口國人民可享用較低價的產品有何不好?甚至曾有大牌經濟學家說遇到補貼時只要頒發獎狀感謝出口國就好。但事實遠比這頭腦簡單的看法複雜,補貼不只違背了世貿組織(WTO)的規範而可以由進口國課徵平衡稅(countervailing duties),學理上它可能比關稅和其他一般常見貿易障礙更傷害公平及自由經濟。

補貼和關稅是性質不同的政策,因此很難像關稅和進口數量限制之間那樣分析其是否可有相似效果(equivalent),或比較其利弊。關稅是政府收錢,而補貼是政府付錢,前者使國內價格上升而後者下降,所以不易有個相同的數量基準來比較兩種政策。由國際爭議和市場扭曲程度的角度來看,一種比較方式是這兩種政策最多可造成怎樣的扭曲或傷害。


大量補貼能使極無競爭力之產業生存發展

以國內市場而言,進口關稅能做到的極致就是讓外國產品賣不進來,本國廠商因而可以自由訂出使利潤最高的售價。但若本國廠商的效率甚低或成本甚高,這種禁絕進口的關稅並不能使國內廠商存活,禁止或管制進口也一樣不能。但補貼卻不受這成本效率的限制,只要本國廠商有本事把商品做出來,政府只要把補貼提得夠高,國內廠商就可以生存賺錢,甚至把進口貨排擠出國內市場。所以當一個國家要發展自己仍沒有足夠本事的新產業時,補貼是比關稅更保證有效的政策工具。這也表示補貼對自由經濟可以比關稅造成更大的扭曲。


補貼能使國際貿易完全背離國際比較利益

在出口方面,進口關稅的作用是先提高國內價格以增加本國廠商的國內利潤,而透過以內銷補貼外銷的方式,壓低出口價格以提高出口競爭力和出口,並因而傷害到其他國家,但這效果的前提是國內廠商在內銷市場得到很大的利潤。而如前段所述,這並不是關稅一定能達到的成果。除此之外,進口關稅並不能直接幫助出口。

對生產的補貼卻不只如前所述,可帶給廠商更大的國內利潤,它也能直接降低出口成本和售價,而提高出口競爭力和出口量。所以如果政府願意,生產補貼可以讓欠缺真正競爭力的產品仍能在國際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這也就會對自由經濟造成極大的扭曲。補貼可使學理上的國際比較利益原則完全變成廢物,如果國際間縱容補貼政策,國際貿易將不是由競爭和比較利益這些市場經濟法則及效率原則來決定,而是由各國政府的補貼能力和意志力來決定。


補貼常以發展技術為理由而掩護特權貪汙

但各國為何又願意花政府和人民的錢去降低出口價格而補貼外國人?這裡有一個不公開說而可能的理由,就是讓可能有特權黨政關係的企業得到利潤甚至暴利。如果只是這樣,外國或許是平白買到被補貼的便宜貨,所以真的該頒發獎狀給出口國。但採行補貼政策公開說且很多時候也可能是真的理由,就是要扶植被補貼的產業。很多人相信有些現在競爭力輸人的產業只要繼續再大量生產,就可得到規模經濟和群聚效益而降低成本,且其技術和競爭力也可逐漸提升,甚至能勝過現在競爭力較高的外國產業,這種邊做邊學(learning by doing)的想法就是傳統幼稚工業(infant industry)保護論的基礎。

補貼政策貿易扭曲自由經濟關稅產業扶植WTO規範國際競爭政商勾結技術發展經濟策略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