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院長觀點】台灣能走出自己的「新零售」

 

台經月刊

 

【院長觀點】台灣能走出自己的「新零售」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2018/10/09)    《台經月刊第41卷第10期》

之前被經濟部要求撤出台灣的中國電商巨擘阿里巴巴,日前宣布重新取得執照,並規劃未來將透過淘寶大學、新零售、App優化等方式重回台灣市場。無獨有偶,最近躍升為全球第二家市值破兆美元企業的亞馬遜也進駐台灣,與新北市政府合作的「新北市─亞馬遜AWS聯合創新中心」於2018年8月10日正式揭牌,提供新創團隊更多雲端技術的資源,加上原本PChome與蝦皮拍賣的競爭,台灣「新零售」的競賽也進入白熱化。

然而對比國際「新零售」日新月異的發展,台灣零售產業的轉型相對緩慢。從經濟部統計處所公布的台灣零售統計報告觀之,2017年國內零售業整體的營業額來到了新台幣4.1兆元,約占國民所得民間消費的四成五。2018年上半年表現也很好,年增率4.7%,繳出了近七年來最好的成績單。不過若以零售產業版圖的分布來看,台灣與全球朝向網購的大趨勢不太一樣,2017年台灣前四大通路分別為百貨公司(27.2%)、便利商店(25.8%)、超級市場(17.0%)及量販店(16.0%),市占率加起來超過八成五,而線上購物雖較前次調查增加0.4個百分點至5.8%,但與中國、美國及韓國線上購物的市占率15.0%、12.2%及13.9%相比,很明顯台灣網購的比重還偏低,實體通路仍是台灣零售市場的主宰者。

其實國外的發展有許多能借鏡的地方,例如亞馬遜眾所矚目的無人商店Amazon GO,獲得廣大的好評,預計2018年還要再開六家。此外,亞馬遜積極布局「線上到線下」(O2O),旗下有機食品連鎖超市Whole Foods推出「網購及提貨」(click & collect)新服務,Prime付費會員透過「Prime Now」App訂購生鮮食物及雜貨,除了能提供最慢兩小時的送貨到家服務,也可以選擇最快30分鐘的到店取貨服務,消費者只要在預定的時間將車子開到指定的地方,就會有專人將商品送到車上,完全不用下車。 

實體零售龍頭沃爾瑪(Walmart)則是與Google旗下自動駕駛公司Waymo合作,讓消費者可以在網路上完成下單後,由Waymo自駕車將消費者送到指定地點取貨,然後再坐著自駕車回家或去其他目的地。雖然這只是Waymo自駕車實驗的一個項目,目前只有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提供服務,短時間內其他地區不太可能跟進,不過這些零售業者積極擁抱新科技,不僅打破原有市場的界限,也提供了未來「新零售」更多的想像空間。

新零售O2O數位轉型電商發展行動支付便利商店亞馬遜阿里巴巴數據分析產業升級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