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2014年中國宏觀經濟走向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2014年中國宏觀經濟走向

強永昌(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國際貿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舒鵬(復旦大學經學院博士研究生)  (2014/06/09)    《台經月刊第37卷第6期》

全球經濟復甦將帶動出口好轉

在從短缺型轉向過剩型之後,中國國內的商品供需就一直面臨著產能過剩、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加WTO後,作為內需的重要補充,外部需求不僅為過剩產能提供了出路,同時也成為推動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重要「發動機」。但2008年之後,原有生產國高儲蓄、高順差,消費國高逆差、高負債的模式已不可持續,中國對發達國家的出口需求受到了嚴重影響。2008年之後,貨物和服務淨流出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就一直小於一個百分點。其2009201120122013年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為負數。由此,我們雖無法證明中國經濟從兩位數回落7~8%之間的中速水準是由出口形勢惡化造成的,但起碼可以確知出口需求是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4年中國經濟來說,人民幣波動加劇、人工成本高漲等不利因素將繼續影響著出口行業。但是相比過去的幾年2014年的外貿形勢將有一定的好轉,較為關鍵的一點是外需2014年將會出現反彈。

2008年以前中國的出口貨物主要流向歐、美、日等發達國家2008年之後發達國家的經濟遭到重創,故中國的出口外需也受到顯著影響。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美國實施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之後,全球經濟經歷了一波階段性的小高潮,而中國的對外貿易在當年也有了明顯改善,正向拉動經濟增0.42個百分點2010年也2009年之後唯一出口貢獻率為正的年分。

2013年,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轉。

1.前些年飽受歐債危機之苦的歐盟,在經歷了數年痛苦的去槓杆和財政緊縮之後,顯示了較為不錯的態勢。歐元區PMI7月重新回到50上方,歐洲工商業環境指數和歐元區消費者信心指數也在逐步恢復,不少歐洲的商業銀行正在提前向歐洲央行償LTRO等長期信貸工具,國際資本也在歐債危機之後再度流入歐洲國家,這表明歐洲的銀行業正在逐步走出主權債務危機的陰影。

2.泡沫破裂之後經濟幾乎停滯20年的日本,也開始在安倍經濟學的帶動下逐步出現了擺脫通縮的跡象。日本的對外投資數額巨大,在近兩年貿易由順差轉為逆差之後,日本的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主要依賴對外投資所得來支撐。日圓匯率對以日圓計價的日本海外投資所得和跨國企業利潤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12年由海外投資分紅和利息所得組成的日本經常項目所得約14萬億日圓,這意味著日圓每升1%,將對日本的跨國企業造成1,400億日圓的匯兌損失。所以日圓愈升值,日本上市公司的收益就愈受到侵蝕,日圓的匯率和日本的股指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反相關關係。安倍政府上任後,將通膨目標設定2%,並大力推行超寬鬆的貨幣政策。大量的基礎貨幣投放令日圓對美元的匯率從最高點貶值了40%,大幅改善日本企業財務報表的同時,也透過股票上漲等財富效應促進了國內的消費需求。另外,日本加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談判,也有利於其擺脫貿易逆差的不利局面。

3.美國經濟最早陷入衰退,也最先恢復回穩2008年過後,一度有觀點認為美國將會陷入日本式的資產負債表衰退並長期陷入通縮。事實證明即使遭受了沉重的打擊,但由於占領了科技和人才的制高點,使其每次危機都可以利用科學技術的突破找到新一輪的增長點,避免陷入長期通縮和衰退。在以蘋果為代表的科技股引領下,美國股指2013年屢次刷新高點。而頁岩氣開採技術的突破也有利於美國減少能源進口、改善經常項目收支。唯一的不確定性來自預算和債務上限問題,美債一旦違約,那無疑將是雷曼兄弟破產之後又一重大黑天鵝事件。雖然債務上限問題會成2014年繼續擾動市場的一個重要因素,但美債發生違約的可能性極小,畢竟國會兩黨誰都承受不起美債違約所帶來的嚴重後果。

發達國家的經濟反彈將2014年中國的外貿形勢形成利好,但新興經濟所面臨的窘境有可能會抵銷部分效果。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向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出口占比逐年縮小,取而代之的是對新興經濟體出口占比的增加。所以新興經濟體的景氣變化也將影響2014年中國的外貿形勢。不少新興經濟體如印度、印尼、巴西等國家20136月之後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貨幣危機。美國聯邦儲蓄委員會宣布可能削QE之後,大宗商品的價格就出現了深度回檔。這對不少依賴初級商品出口作為國際收支主要來源的新興國家之經常項目是一個沉重打擊。工業化程度不高的印度、印尼和巴西受創最為嚴重,而工業體系較為完整的韓國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美國因為自身的債務上限和預算問題的交織,推遲QE削減的進程,整QE退出的進程會比預計的要漫長,這會支撐大宗商品的價格,並讓新興經濟體獲得喘息的時機。

中國經濟出口復甦投資增速全球需求房地產市場服務業發展製造業投資財稅改革經濟轉型貨幣政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