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聆聽世界環保脈動.奠定產業綠色磐石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聆聽世界環保脈動.奠定產業綠色磐石

劉靜容  (2006/05/08)    《台經月刊第29卷第5期》

綠色潮流席捲全球

科技及產業一日千里之急遽發展與擴張,固然帶來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之便利,但亦間接造成全球環境生態日漸破壞。在人為活動改變原有地球面貌,導致土地超限利用、汙染排放,甚而食物及資源日益匱乏下,整體環境亦遭受空前壓力及衝擊;是故降低經濟活動對環境衝擊,因應環保趨勢與資源耗竭課題,並奠定產業永續發展基礎之思維已然蔚為風潮。面對全球環保問題所引發之產業衝擊,國際間多致力於將產業發展融入自然生態體系之循環體系中,身為地球村成員之台灣,在這股綠色趨勢下,自是無法置身事外。

我國為外貿依存度相當高之國家,是故欲追求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亦應以當前環境保護的嚴峻要求為前提,調整生產方式因應國際要求;並兼顧我國環保工作符合國際環保潮流,以維持生活及生態之平衡。本文自國際環保公約類型及環保指令之探討出發,瞭解國內產業若欲永續發展所應配合之國際環保範疇;其次概述其他主要國家,如何令產業發展與國際環保要求並行不悖,確保其永續經營之優勢;最後探討國內如何跟進綠色潮流,積極接軌國際市場。


國際環保之路

國際環保公約最早可溯1972年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UN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會議中發表「人類宣言」,並進行一連串人類活動如何破壞環境,且將危及未來生活相關議題之探討。會後由聯合國成立「聯合國環境計畫組(UN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除催生了環保政策,亦踏出全球環境保護的第一步。之後1987UNEP提出永續發(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理念後,亦在國際間引起一連串環保熱潮。而順應著國際趨勢,環保公約凝聚成共識,進而蛻變為具拘束力甚至制裁力量之條約,在在展現國際間對環境保護之不遺餘力。

時至今日,國際環保公約甚多且涵蓋範圍廣泛,其中將直接衝擊我國產業者包括防止汙染、防止破壞臭氧層及地球暖化,以及規範有害物質之移動與管制等公約(如1)。防止汙染公約主要管制因船舶、海洋設施等汙染海洋的物質,以及硫氧化物、氧氮化物之排放量;防止破壞臭氧層及地球暖化公約,旨在進行造成溫室效應之氣體排放管制;規範有害物質之移動與管制公約,主要規範及禁止廢棄物、化學物品,或持久性有機汙染物之移動與管制。其中影響全球已開發國家最甚者,莫過2005年生效的京都議定(Kyoto Protocol),內容規定全35個已開發國家及歐盟各國2012年前必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以符合標準,成為防止全球氣候暖化國際法。雖然我國目前不屬於京都議定書列管國家,但仍應及早制定策略因應,以避免國際間未來可能採取的制裁行動。 

綠色競爭力國際環保公約產業永續發展電機電子產品歐盟環保指令綠色供應鏈京都議定書資源回收溫室氣體綠色貿易障礙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