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中國物價上漲成因與可持續性的探討
孫明德 (2005/03/07) 《台經月刊第28卷第3期》
2004年中國物價上漲的成因探討
根據中國統計局資料顯示(詳附圖),2004年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3.9%,較2003年增加2.7個百分點,城市地區上漲3.3%,農村上漲4.8%。其中食品價格2004年上漲9.9%(糧食價格上漲26.4%,肉禽及其製品上漲17.6%,蛋上漲20.2%),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1.4%,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6.1%,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5.6%,房屋銷售價格上漲9.7%。由分類指數如附表所示,食品、煙酒及居住價格雖然上漲,但衣著、家庭用品、醫療用品及交通通信類等物價則不漲反跌。
上述資料中顯示,2004年中國CPI漲勢與食品價格變動關聯密切,兩者之相關係數達0.98,其中5月至10月期間食品價格呈現10%以上漲幅,使得中國物價上漲率居高不下,並引發各界對中國經濟產生通貨膨脹的疑慮,但由第四季起,中國政府宣稱由於秋糧豐收,糧食供給增加使得糧價漲勢趨緩,連帶物價上漲趨勢也於同期有所緩和。
附圖 中國2004年前11月物價趨勢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局;台灣經濟研究院整理製圖。
附表 中國2004年前11月物價分類指數
雖然2004年中國物價與食品類物價關聯密切,但並不能將食品價格上漲完全歸因於近年中國糧食減產,事實上除了糧食外,食品類之肉、蛋、蔬菜、水產品等價格也全數上漲,況且中國糧食已持績五年減產,其間糧價及物價均一路下跌,因此若僅以連年減產造成糧食的供不應求,似乎尚無法完全解釋中國食品上漲的成因。
糧價上漲真正可能原因在於,為解決農村貧窮落後的問題,中國政府於2004年2月發表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主的第1號文件,內容主要為增加對農業的財政支出1年300億人民幣,總額達1,500億人民幣;降低農業稅稅率1個百分點;並經由糧食風險基金中提撥1/3以上,直接補貼糧食主要產區的農民。由於中國農村居民的恩格爾係數(食物支出占總支出比重)相當高,收入增加直接增加其對糧食的需求,因此政府的財政補貼極可能為農村地區物價及糧價上漲的真正原因。
能源價格上漲未來可能影響中國物價
中國物價上漲雖與農村收入增加及糧價上漲可能有直接且密切的關聯,但由於經濟快速成長造成能源及電力需求大增,能源供需缺口對廠商生產成本的影響,目前雖尚不明顯,未來卻可能影響公用事業收費進而影響物價。例如中國2005年煤炭需求將超過21億噸,但目前其全國產量僅有12億噸,未來供需缺口大幅增加。由於中國目前能源結構以火力發電為主,其發電用煤主要來源於中央計畫調撥供應,每年在中國全國電煤供貨會上,煤炭生產企業按照國家指導(指定)價格供應,其餘部分透過市場購買供應。
中國物價上漲、糧價影響、能源價格、宏觀調控、通貨膨脹、農村財政補貼、供需缺口、工業成本上升、人民幣匯率、通貨緊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