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務實面對未來產業政策發展方向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務實面對未來產業政策發展方向

呂曜志  (2008/05/05)    《台經月刊第31卷第5期》

現況與趨勢

台灣是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在國際貿易自由化與全球競爭的時代下,不論是外需或內需型產業,其國際競爭力是確保經濟成長、就業,以及人民生活福祉的關鍵。因此產業政策應以確保我國產業能與國際處於公平的競爭基礎為目的。過去我國的產業政策成功地使製造業以切入國際價值鏈的方式走向國際市場,並透過鼓勵投資與研發的政策工具逐步轉型為資本與知識密集性產業,持續確保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並達到擴大就業,提升所得的效果。然而由於近年來後進國家快速接受先進國家的資金與技術,使得我國製造業面臨強大的競爭壓力,整體製造業的附加價值創造能力也因國際競爭而逐漸受到稀釋,進而影響到高所得工作機會的創造。在服務業方面,由於內需型服務業跟人均所得有密切的關聯,在家戶所得提升緩慢之下,國內服務業的基盤擴大也就相對較為不易。因此現階段產業政策所需解決的問題,在於如何再度提升我國製造業的價值創造能力,並與服務業形成良性循環,帶動服務業的成長與就業吸納。

 

問題點分析

(一)強化研發成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必要條件

由於台灣在發展消費品牌上面對貿易條件與國家形象的條件不足,因而強化研發成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必要條件。產官學界近年來一直強調研發創新與品牌活動的推展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以鄰近的競爭對手國日韓而言,其汽車、消費電子與通訊等競爭力優於我國的產業,除了技術優勢外,主要的差異在於日韓具備國際品牌的優勢。然而在鼓勵產業走向品牌行銷上,我們在爭取較佳貿易條件與拓銷管道上一直受到侷限,許多需要國際間協商談判方能畢盡全功的措施,也因台灣國際政治地位上的特殊性而受到阻礙,而許多國家透過國際性活動的參與來提升國家形象,帶動品牌出口,台灣亦沒有這樣的條件。故在推展品牌活動面對結構性的限制下,以我國過去在國際價值鏈上所累積的經驗、配合完整的產業群聚,在研發創新上的成果事實上與日韓互有領先,故以產業政策的效益而言,未來必需更加重視透過研發創新的方式來帶動產業差異化與創造新產業,以塑造新的成長動力。

(二)服務業發展政策需考量內外有別

在服務業發展上,一直以來大家認同服務業要透過國際化來擴大基盤,更有人認為促進服務業出口是國際化的積極作為。但由於服務業貿易通常涉及國際間人員往來、資格認定與市場開放的問題,因此除卻我國服務業是否具備成本與品質上的優勢,在貿易談判的先天限制下,我國服務業事實上並不具備與國際間公平競爭的基本環境,因此許多企圖讓服務業基盤擴大,促進規模經濟的措施,也往往是事倍功半。因此在推動服務業國際化上,我們同樣要有正視這些限制,並據此區分內需型與可出口的服務業,規劃內外有別的政策工具。

(三)政策資源集中在高科技產業上,服務業輔導能量相對不足

過去國內輔導資源多集中在我國出口主力的高科技產業,如半導體及LCD產業,這種資源集中於少數產業的發展方式雖然可以確保資源集中,增加產業發展的成功機率,但也提高成長動能侷限於特定領域的風險。加以跨領域產業整合蔚為潮流下,未來我國產業政策工具必須朝兼具跨領域、效率以及降低政策形成的社會成本等概念調整。由於目前經貿國際連結政策有待突破,產業租稅獎勵將是主要的政策工具,因此未來在租稅獎勵政策上的調整,必須要處理其患不均的爭議,朝「跨產業機會公平」與「奠基於企業效率上的篩選機制」方向努力。

產業政策製造業服務業研發創新品牌發展跨領域整合服務業國際化就業吸納稅制原則經濟成長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