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社論】擴大內需不是只有促進投資

 

台經月刊

 

【社論】擴大內需不是只有促進投資

台經院  (2011/03/01)    《台經月刊第34卷第3期》

   在國際出口景氣不佳之際,擴大內需往往是政府提振國內經濟的重要方法,而促進投資又是最常被強調的項目。促進投資當然重要,當年度的投資可以用在未來的生產,對於未來的經濟成長有所助益。但過去台灣的投資大都是為了供應國際需求(出口)而產生的投資,當國際景氣下滑之際,國內出口與投資將雙雙受挫;而當國際景氣熱絡之際,國內出口與投資亦會大幅成長。以此次金融海嘯為例,2009年我國經濟成長率-1.93%,出口的貢獻度-6.13%,投資的部分(資本形成與存貨增加的加總)亦-4.23%2010年景氣急轉直上之際,我國經濟成長率高10.82%,其中投資貢獻度6.14%,而出口部分則16.76%。由此可知,為了迎合國際快速變化的出口需求而引申出來的當前國內投資需求往往不穩定,甚至出現大幅度的波動。

就內需的民間消費與政府支出而言,由於政府預算持續縮減,後者近年來的成長有限,更不用說其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了。反倒是前者,過去GDP的實質比重一直在六成以上,且其實質成長率1982~2000年間均高4%以上,甚至13%的水準,同期間其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率均超過五成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此期間內台股指數有兩次在萬點之上,分別19972000年。換言之,此期間國內經濟或多或少存在泡沫經濟的現象,亦即民間消費可能有過度之虞。2000年後,台灣的民間消費似乎在進行泡沫之後的調息,成長率並不如過去來得高,惟其GDP實質比率仍大致維持60%之上。然而,2006年起,民間消費GDP比重正式跌破六成且逐年下降,2010年僅約五成四左右,且其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正貢獻以來的歷史新低水(19.77%)。若比較主要亞洲競爭對手國之民間消費實質成長率,台灣與韓國、新加坡及香港均是呈現長期下降趨勢,惟長期平均成長率相對較其餘三國高。值得注意的是,1995~2005年期間,台灣、韓國及香港三地的邊際消費傾向平均值幾乎相同,但是台灣近六、七年來之邊際消費傾向卻有減低情形,顯示台灣消費動能確實有減弱之跡象,這也是政府2011年定為消費年的主要原因。

民間消費取決於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而薪資水準、可支配所得便是消費能力強弱的主要表徵。國內實質薪資的增幅1990年之後就明顯出現減緩現象,連帶縮小可支配所得的成長空間,再加上近年失業率相對偏高,增添就業者對於未來就業環境與所得來源的不確定性,以致於民間消費支出成長率趨於緩慢。薪資調幅趨緩之關鍵點在於我國現階段發展之主力產業,所生產的產品多屬國際市場已經邁入成熟市場之泛用產品,因此產業無法創造高附加價值,亦無法展現出勞務差異化。在國際貿易活動日趨頻繁,全球產業分工精細化下,國內薪資受勞動報酬的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影響,薪資調整受到明顯限制。根據主計處的統計    2009年國內最20%家庭每戶可支配所得179.0萬元,2008年減2.4%,最20%家庭28.2萬元,減7.0%2009年高低所得差6.34倍,20086.05倍增0.29倍,吉尼係0.345亦高20080.341。受到金融海嘯影響景氣向下反轉之故,基層勞動者所受衝擊尤其巨大,導致低所得家庭的可支配所得下7%,是降幅最大的組別。高所得家庭可支配所得的漲幅速度較快,且明顯拉大與其他組別的距離,中低所得家庭可支配所得的成長速度則是相當緩慢,也因此削弱民間整體消費力道。

除了可支配所得增幅縮小外,產業結構,特別是台灣「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重199717.46%一直攀升201050.43%,顯示台灣許多產業的生產活動與就業機會都發生在海外,雖然企業獲利可能因此提升,但海外盈餘未能大量匯回國內消費或投資、海外經商家庭等高所得者滯留海外期間拉長,甚至台灣本地就業機會無法與其並進,均會進一步連帶影響到國人的國內消費能量。此外,國人消費的資源配置,如過多的房貸、車貸及學貸等放款型態與消費支出模式,侷限住國人未來消費能力,尤以屬於中長期貸款性質的房貸更是國人沈重負擔。如中央銀行公布的消費者貸款餘額數據,購置住宅貸款金額便20012.6兆元增加20105.2兆元,複合成長率7.82%

國人旅遊也是消費的一環,然而近年來國人平均每人每日旅遊費用與平均旅遊次數有逐年減少趨勢,2009年僅1,252元新台幣,相較上年減1.26%。國人平均旅遊次數2001年起大多是五次以上,2008~2009年則是低於五次。以天數來看,國人旅遊平均天數1.49天(也有逐年減少趨勢);從前往旅遊的地區來看,大多在其居住地區內從事旅遊活動,顯見國人旅遊特性大多以短天數(以當天來回為主)、近距離的旅遊景點為大宗。經觀光局調查,未能從事國內旅遊之主因,在於時間與費用。縱然近三年出國旅遊人數略有減少,但整體來講國人還是比較喜歡出國觀光,導致部分消費金額由國內轉移至國外觀光區,進而壓縮國人從事國內旅遊的消費規模。

若根據本院研究資料來看國內各區域經濟情勢,北部縣市消費力道明顯優於南部縣市,且南部地區產業發展情況亦相對緩慢。因此,南北區域的發展政策重點明顯不同,例如雖南北地區均須有新形式的服務業或外來遊客的增加才能創造更多的消費,但南部地區更需先從內部產業結構重整開始做起。首先,台北市、新北市、高雄市、桃園縣、新竹市、台南市不但為主要工商縣市,且家庭平均消費傾向相對還有提升空間,意即仍有消費餘裕之地區,可從「發展若干滿足社會需求所衍生的新興服務產業,以創造新的消費需求」及「發展或提升新型態的商業服務模式,增加消費誘因」等方向著手。前者重點可包括:加強電子商務相關法制的檢討與修正,以擴大電子商務的發展;運用軟性製造概念,整合軟體和服務於製造中,創造產品特色與差異化的「比較優勢」;以及發展如健康產業、銀髮產業、幸福產業、文化創意、體驗經濟等新興產業。後者的重點可擺在協助商業企業提升服務品質,包含客戶服務觀念的養成、人才培育及培訓ICT科技運用等軟硬體層面。

至於中南部區域或國內相對發展較遲緩之縣市,政府的首要工作應是強化該區域或縣市的產業發展。重點工作應包括創造就業機會、提高薪資、實施具有投資區位引導功能的實質誘因,以引導生產要素流向中南部區域、媒合當地企業與政府、學術資源提供全方位之產業發展支援服務 以塑造發展典範,以及建議建立全國性的產銷媒合平台,擴大商業規模創造商機。其次,改善消費環境以提升消費品質亦是刻不容緩的工作,這些工作須包括改善當地商業環境、發展中南部商業服務業,以及針對國內外知名商業企業進行招商,以引進新消費模式,活絡及升級商業環境等。

內需擴大民間消費實質薪資邊際消費傾向區域發展服務業轉型可支配所得薪資停滯旅遊消費產業結構重整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