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啟動經濟成長與促進就業服務創新發展政策的新思維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啟動經濟成長與促進就業服務創新發展政策的新思維

黎綺雯、何秀青  (2010/10/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0期》

從國內三級產業結構的發展來看,服務業GDP貢獻最高,約占六成五,亦吸收最多的就業人口,這顯示我國已進入服務經濟的階段。然而,雖然服務業GDP貢獻度及就業人口比例都持續高水平,產業規模亦為三級產業之冠,近年資料卻顯示,其對國內經濟成長的貢獻卻不如製造業。同時,由於製造業的產值成長相對較快,資金亦朝製造業流入,在製造業就業人口相對較少的情況下,將可能造成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劉憶如2008)。

同樣地,許多先進國家如美國、英國及日本等亦已轉型至服務經濟,服務業GDP及就業比例約為七(IMD, 2010),顯示服務業對總體情勢及成長的重要性。亦因如此,近來研究也開始注意到服務業可能出現生產力成長緩慢的問題,而推動服務(業)成長時,創新政策等議題也已受到多方關(Maroto-Sanchez, 2010; DTI, 2007; OECD, 2005b)

在這些情形下,顯見後續我國整體的經濟發展策略,應兼顧經濟成長及就業兩項經濟目標,從總體的角度考量服務業的成長策略與方向。


服務經濟對經濟成長及就業的重要性

任何一種產業結構,不僅限於服務經濟,其重要問題是這一產業結構對於國家的兩大重要總體目標:促GDP成長與提升就業,是否有正面的影響。近年來我國及先進國家已從製造經濟體轉型至服務經濟體,故實有探討從製造經濟轉向服務經濟對國家整體影響之必要性。

 

(一)對經濟成長的影響

結構轉型藉由勞動生產力對經濟成長產生影響。傳統經濟成長理論強調人力投(Labour input)、資本投(Physical capital input)及總要素生產(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角色,並提出實質國內生產毛(Re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乃勞動投入及勞動生產力的相乘結果。而在這傳統架構下van Art, et al.,(2004)加入其他關鍵性的延伸因子,得出一個結構轉型、勞動生產力及經濟成長之架構模式(1)。從這一架構中可見,結構轉型(從以製造業為主體到以服務業為主體)透過影響勞動生產力,進而影響人GDP之成長。

 
1  結構轉型、勞動生產力及經濟成長之架構模式

 

承接1之架構,從「製造經濟」到「服務經濟」之間的結構轉型,兩者生產力成長速度的相對差異,對總合經濟成長將有決定性的影響,而其影響常被認為是負面的。原因是相對於製造業,服務業生產力成長相對緩慢,因此轉型至服務經濟時,將減緩長期經濟成長。根Baumol(1967)提出「成本疾病理(Cost Disease Theory」,認為製造業與服務業之間長期不平衡成(Unbalance Growth),將引致資源往「停(Stagnant)」的服務業移動,最終減緩總合成長。研究中指出服務業在本質上不易藉由技術進步提升生產力,再加上服務業的產出屬於最終產品,而非屬中間投入,在這種情況下,將出現兩個部門之間資源重分配的可能情境:一是當服務業的需求並非高度價格無彈(Highly price inelastic)或收入無彈(Highly income inelastic)之時,其產出將會消失,資源將轉至製造業;二是假設製造業及服務業的相對供給為固定的,如高度價格無彈性(附注)的醫療服務或是受到政府補貼的文化服務產業等,將導致人力資源往服務業方向移動,因而使得服務業成長。而持續長期將資源轉移往生產力成長較低的部門,將影響一國經濟成(Wolfl, 2003, 2005)

針對上述推論結果,部分近代學者提出反對意見,一方面是技術進步(ICT等)對服務業生產力的提升是有效(Maroto-Sanchez, 2010);另一方面是當服務業產出並非為最終品,而是生產過程的中間投入時,將不會造成總合生產力成長下(Wolfl, 2005; Maroto-Sanchez, 2010)。事實上,生產力成長緩慢傾向發生於勞動密集的服務業,倘若擴張的服務業屬於資本密集或知識密集的服務業,加上規模經濟的效果,長期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可能為正。另外,基於服務業高異質性的特性,加上愈來愈多新型服務業出現,服務業生產力之計算是不易解決的難題,部分文獻指出,服務業之所以被視為生產力成長緩慢,主因在於計算困難,低估了服務業之貢(Maroto-Sanchez, 2010)

服務經濟創新政策勞動生產力成本疾病理論經濟成長就業成長製造業服務化結構轉型中間投入所得不均問題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