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學研界對於農業資源永續發展之研發貢獻
鄭貞怡 (2020/07/09) 《台經月刊第43卷第7期》
為解決人口與糧食需求不斷上升之壓力,過去於農糧種植與畜禽養殖產業採用慣行農法及高密集度之養殖方式,然而聯合國提出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重申經濟穩定與持續性成長、社會公平及環境保護三者應兼具且保持平衡。盤點我國農業發展現況,為能使國內農業發展符合國際潮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委會)於農業學界與法人科專計畫(農業學法科專計畫)挹注資源投入農業資源永續發展相關技術研發,以期待我國農業可朝永續發展之目標邁進。
面對全球人口不斷攀升,農產品需求上漲,過去農民大多採用慣行農法,大量使用殺蟲劑、殺菌劑及除草劑等化學農藥,搭配有效率且效果好之化學肥料,有效提升了糧食產能。於畜牧、漁產養殖方面之發展亦同,為能提高畜產與漁產量,養殖戶大多採用各種有助提升養殖密度之設備,並加以施藥之方式來提高養殖密集度及產能。
然而過度使用化學農藥與肥料,不但造成土壤鹽化與酸化,地下水與河川亦遭受汙染,加重了環境負擔,且農藥殘留深深影響消費者健康。就畜牧、漁產養殖方面來說,過於集約化之養殖方式,雖然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養殖效率,且農產品供應量也因而上升,但該養殖方式於圈養環境上造成擁擠與窘迫,為了避免發生集體疫病感染而施打各種抗生素與藥品,對受圈養之動物皆造成種種無形壓力。故近年來已於國際間引起反思,各種提倡生態保護、生態平衡、環境友善及動物福祉之思潮已逐漸受到重視,國際間正朝符合上述思潮且同時兼顧農業資源使用效率之永續發展目標邁進。
為求永續發展,農業資源應用須於滿足一定生產水準與經濟利潤之同時,兼顧環境友善及維持社會與經濟公平,且改善資源運用效率更是永續發展之成功關鍵因素。過去農委會於訂定國內農業政策時,講求的是如何增加產量,但隨著國際潮流變化與環境汙染日趨嚴重,近年來已轉為推動「生產、生活、生態」之「三生農業」,強調經濟構面、文化構面及自然構面須同時兼具,並朝農業資源永續發展之目標努力。農委會不論於科技計畫或科技專案計畫上皆投入資源,以協助研擬符合農業資源永續發展之措施,並研發相關設備與技術。
農業學界與法人科專
依據「2002年行政院產業科技策略(SRB)會議」,建議農委會研擬農業科技研究發展專案計畫,以整合上、中、下游研發體系,達成有效運用農業科技研發人力及財力資源之目的。據此,農委會於2006年推動農業法人科專計畫,後續則於2010年起開始實行農業學界科專計畫。
農業學法科專計畫係運用學術單位與研究機構累積之農業研發能量及既有設施,以產業化、商品化為目標,開發產業所需前瞻性、創新性、關鍵性技術、進行政策所需之研究,及建構農業相關技術研發環境,以解決研發關鍵問題或政策問題,並提升產業界研發能量及競爭力。
農業學法科專係屬跨領域、整合型、延續性之較大型科技計畫,計畫全程以三年以下為原則,並分為研究開發類計畫與環境建構類計畫。前者係以科學方法或技術,規劃開發農業產業發展所需之產品、技術、勞務、服務流程或創作之研究發展活動;後者亦可細分為:(1)建置或維持檢測與認驗證設施、實驗室及試量產工廠;(2)蒐集、研析、評估及推廣產業創新研究發展相關科技、經濟、法律、市場資訊;(3)其他與建構產業創新及研究發展環境相關之事項。
農業永續、友善耕作、生物防治、動物福利、資源管理、農業科技、產業升級、學研貢獻、環境保護、經濟與生態平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