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對全球經濟之影響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對全球經濟之影響

莊朝榮  (2013/11/07)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1期》

中國經濟再平衡與成長放緩

   從2012年第二季以來,中國經濟成長率下滑8%以下2013年官方成長目標亦下調7.5%。中國經濟成長近年來持續放緩的因素,首先是受到國外需求持續低迷的影響,導致出口疲弱。其次是信貸趨緊,導致固定資產投資成長大幅放緩。再其次是出口與投資減弱使經濟成長放緩,進而使居民所得成長放緩,導致消費成長受到影響2013年上半年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2012年同期僅成6.5%,不2012年上半9.7%的增速,對中國消費者的信心和支出意願已經造成影響。雖然中國總理李克強不主張以寬鬆信貸來刺激投資成長,但鑑於經濟成長下滑可能超過底線,曾2013724日推出微刺激方案,力保經濟成長可維持7%以上。因為中國高層曾經宣示,2020年經濟總量將2010年增加一倍,且居民所得也要增加一倍。所以,中國經濟成長放緩的程度不至於再惡化下去。

   不過,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13年上半年消費GDP的比重,2012年上半年60.4%下降45.2%;與此同時,國內投資(含工廠、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GDP的比重則2012年上半年51.2%2013年上半年53.9%。中國正試圖實現再平衡,希望重組經濟,減少對建築業和重工業的依賴,更倚重消費者支出。為了提振國內消費,中國政府提高了最低工資水準,同時放鬆對利率的管控,對食品和汽車行業提供稅收和土地優惠政策,而煉鋼和造船等產能過剩的重工業則不再享受這些優惠政策。這也是中國政府在十二五規劃期間強調經濟要再平衡,要以消費取代投資成為拉動經濟成長引擎的作法,難道中國經濟再平衡的努力白費工夫了嗎?

   事實上,中國經濟再平衡需要進行的改革是一個大工程,涉及諸多複雜的因素,不是在短時期內就可以看到明顯的效果。譬如說,城鎮化是中國促進成長最具潛力的作法,也是提高居民消費水準的必要手段,但近期中國政府提出農民工市民化的規劃方案,卻遭地方政府既得利益者的反對,足見要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將遭遇極大的阻力。畢竟,中國經濟市場化的改革極具深度和廣度,其困難度遠超乎想像。中國領導階層亦瞭解,經濟成長放緩,是經濟再平衡必須付出的代價。如果經濟再平衡效果顯現之前,經濟成長已經放緩,要再大幅度進行市場化改革,經濟成長恐怕會急速下滑至預期的目標以下。若中國採取漸進式的市場化改革,對經濟成長持續放緩的影響將極為有限,但經濟再平衡的改革效果也會大打折扣。除非中國可以接受低於7%,達5~6%以下的成長率,否則中國政府要在市場化改革的再平衡與維持穩定成長之間取得平衡,恐怕是很困難。

 

對全球經濟之影響

   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及結構調整可能會對全球經濟造成影響,但其影響是局部性的。1980年代初期,當中國經濟成長率開始達10%時,中國的成長對於全球經濟的貢獻僅相當於美國經濟成長1%。而在經30年的高速成長之後,中國的經濟規模約已達美國的一半。如果當前中國的經濟成長率8%,則相當於美國經濟成4%。即使中國經濟以每7.5%的速度成長,它對擴大全球需求的貢獻仍然超過任何其他國家。中2013年對全球經濟活動的貢獻率估計約可13%2006年這一比例5%。因此,即使經濟增速放緩,中國對全世界經濟的影響依然舉足輕重。

   據日本野村研究(Nomura Research)調查顯示,中國經濟放緩對亞洲經濟體的打擊最大,特別是香港、新加坡、台灣的成長率將下降一個百分點甚至更多。對於像澳洲、馬來西亞和拉丁美洲國家這樣的大宗商品生產國的衝擊也將很大。該研究報告中預測,如果中國經濟2014年的增速,比基線預6.9%低一個百分點的話,中國以外的全球經濟成長將下0.3個百分點。在歐元區,中國經濟減速對其總體影響為下0.3個百分點,其中芬蘭、奧地利、比利時、德國和荷蘭的影響較大。美國的風險則最小。拉丁美洲增速將下0.5個百分點,澳洲會下0.7個百分點。

   又201381IMF報告指出,中國經濟急速放緩程度如果超過預期,將是造成全球經濟風險的重大因素之一。如果中國不能夠實現再平衡,將經濟成長引擎從出口和投資轉型至國內消費,就很有可能導致經濟成長急速的、持續的放緩。如果中國加速改革,在短中期(三至五)年內將降低經濟成0.5~1.0個百分點,但長期經濟結構將獲得改善,民間消費成長將較為強勁,投資和出口成長則較為放緩,因此有助於每年經濟成長高出兩個百分點。

中國經濟放緩全球影響再平衡政策內需轉型投資降溫大宗商品市場新興市場衝擊亞洲貿易金融風險供應鏈調整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