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國際港灣城市發展趨勢與競爭力關鍵因素分析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國際港灣城市發展趨勢與競爭力關鍵因素分析

沈嘉育  (2015/01/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1期》

自古以來港灣城市的貿易頻繁,城市的興盛和當地港口的發展息息相關。隨著全球化的腳步,港口所創造的經濟效益如今分配至全球各地,但伴隨港口開發而來的多種負面影響卻須由城市當地來承受。現今港口與港灣城市的成長已非相輔相成,港灣城市需要從多元面向提升競爭力,亦應思考如何因應隨港口發展而來的負面影響;惟有在適當的政策工具和城市規劃下,港口所創造的價值和競爭力方可成為港灣城市經濟成長的重要推動引擎。

台灣地處亞太地區重要交通樞紐,經濟貿易蓬勃發展,加上陸、海、空等發展優越條件,在世界海運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台灣的港、市分屬兩個不同管理層級,往往在規劃與推動發展時欠缺充分的溝通與協調,以致港市之間的關係並不密切,也因此「港市合作」的議題時常成為我國政策制定者在規劃時的重要焦點。本文將提出近年港灣城市整體發展趨勢,並盤點以港灣城市合作與發展為核心的國際鏈結,藉以提供我國重要港灣城市與相關單位在拓展國際合作時之參考。

 

拓展港灣城市的國際脈絡

(一OECD港灣城市計畫

為促進港口成為城市發展中的重要資產、都市經濟的驅動能量,OECD自2010年啟動港灣城市計畫(OECD Port-Cities Programme),深入研究港口對港灣城市與區域發展的影響。此計畫的合作網絡跨及歐亞美等各區域,與不同層級、領域的產官學各界組織共同合作,包括歐美亞數國研究單位與港埠組織、歐洲海港組織(European Seaports Organisation, ESPO)、國際港埠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orts and Harbors, IAPH)、世界運輸研究社群(World Conference of Transport Research Society, WCTRS)、國際城市及港口協會(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Villes et Ports -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Cities and Ports, AIVP)等。

近年OECD亦透過此計畫陸續提出港灣城市發展的歐洲觀點、國際港灣城市的個案分析,以及全球港灣城市發展的政策分析等。此外,此計畫亦於荷蘭鹿特丹、新加坡及智利瓦爾帕萊索等城市召開相關議題之國際研討會,透過與不同城市及單位的交流,共同探討各區域的港灣城市在制定與執行相關政策時,如何有效加強創造港口為港灣城市帶來的價值,且降低其負面效應,並藉此強化區域合作的共識。如我國相關單位未來有意推動港灣城市發展,亦可參考OECD此方面之政策研究與做法,藉由城市、港埠間的互動與重點議題之交流,凝聚港灣城市共同發展及區域合作之共識。

(二)國際城市及港口協會

國際城市及港口協會(AIVP)成立時間超過25年,係於1988年在法國的港口城市利哈佛(Le Havre)成立。目前協會共有來自37個國家的200多個會員加入,會員數量約有200個,以來自法國的會員為主(88個會員約占46%)。其他會員來自西班牙、阿根廷、葡萄牙、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等國,多數來自歐、美、非三洲,而亞洲僅有三個會員,包括中國寧波市、寧波港務公司,以及印尼港務公司(雅加達港)。雖然此協會的主要成員與活動範圍以歐洲為主,對亞洲城市而言可拓展鏈結的機會相對有限,但因協會成立時間已久,港口與城市間的合作議題較為成熟,仍有我國港灣城市值得參考之處。

此協會固定於每年舉辦一次歐洲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世界大會,目的主要在集結全球港口城市的公私部門資源、拓展全球港口中心網絡、觀察全球城市與港口的逐年變化。更藉此提供會員在發展策略上的建議,以因應經濟、社會與環境發展與挑戰,例如港市整合、全球經濟路線重整、社會融合的挑戰、氣候變遷、能源轉型、郵輪產業成長等議題。2014年AIVP年會以「智慧港口城市」(Smart Port City)為主題,探討港都發展,表1說明該會議三大主軸(themes)。

港市整合港口營運效能OECD港灣城市APEC都市化夥伴城市再生計畫智慧港口城市亞洲新灣區濱水區開發物流與航運產業國際港灣合作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