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美中衝突對香港金融地位的影響
林雅鈴 (2021/12/09) 《台經月刊第44卷第12期》
近十年來,美「中」之間的金融關係愈趨緊密。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股票與債券市場,為各國政府和企業籌融資的主要地點,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股票市值已經超過1.1兆美元,而截至2021年6月,中國持有美債1.062兆美元,為美國第二大債主。
然而,隨著美中貿易戰開打至今,美中兩國衝突從貿易戰延伸至科技、金融領域。如在2020年5月20日,美國參議院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規定在美國上市的企業必須證明不受外國政府控制,且須由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 PCAOB)監管,否則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得要求股票停止交易。2020年6月30日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香港國安法》後,美國立刻於同年7月14日完成《香港自治法》(Hong Kong Autonomy Act)之簽署,宣布將在15天內撤銷香港特殊地位,收回1992年《美國―香港政策法》(United States-Hong Kong Policy Act,又名《香港關係法》[Hong Kong Policy Act])賦予香港的優惠待遇,包括獨立關稅區、港幣自由兌換美元等,並授權美國政府以金融制裁方式懲罰損害香港自治的中國、香港官員和實體。美國國土安全部並於2020年8月11日公告表示,9月25日起香港產品出口至美國必須標記其原產地為中國;8月19日美國國務院表示,已經通知香港暫停或終止有關移交逃犯、移交被判刑人員、豁免國際船運利得稅共三項雙邊協議。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任後,在2021年7月宣布延長前任總統川普針對香港所宣布的國家緊急狀態,並再宣布制裁七名中國中聯辦的官員,此前美方已宣布制裁包括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內的11名中港官員。同年9月美國財政部公告制裁七家香港註冊公司,種種舉措反映美國對港態度的改變,並揭示美港雙邊關係因香港新情勢正出現改變。以下將先說明香港地位的重要性,接著說明美國撤銷香港特殊地位之相關措施內容及背後戰略思維,最後分析美國制裁措施對香港的影響。
香港長期為企業籌資與國際資金進入中國之重要管道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後,憑藉著《美國―香港政策法》的規定,讓香港享有不同於中國的相關特殊待遇,也奠定了香港逐步發展成為重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之基礎。以企業籌資為例,2019年全年度紐約、香港在股票初次公開發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IPO)上位居前兩名,發行金額分別為467億美元與403億美元,倫敦及新加坡則分別是120億美元與17億美元;其中,香港IPO籌資規模遠超過中國上海證交所及深圳證交所合計之358億美元(注1)。
香港金融地位、美中衝突、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國安法、香港自治法、關稅地位、資本市場、外資信心、金融制裁、中國控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