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家論壇】台灣經濟與兩岸經貿

 

台經月刊

 

【專家論壇】台灣經濟與兩岸經貿

吳榮義  (2011/08/05)    《台經月刊第34卷第8期》

政府1949年在台灣實施「台灣省戒嚴令」至1987年宣布解嚴期間,兩岸之間嚴禁互相來往,一直到1988年台灣政府公布人民可以到中國探親的辦法,開啟雙方來往的第一步。此後,雙方經貿關係逐漸開放,但台灣方面基本上仍是高度管制的。李登輝總統(1988~2000年)於1996年採取「戒急用忍」的管制政策,到了陳水扁總統時期(2000~2008年),改採較開放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政策,馬英九總統2008年執政之後,開放幅度更為提高。在馬總統三年執政期間,除了三通直航之外,又簽了15項協議,包括ECFA及MOU,取消過去的種種管制,特別是台灣對中國出口及投資限制。結果到2010年止,中國(包括香港)的市場占台灣總出口的44%,投資則占80%以上。也就是說,中國已超過美國、日本、歐盟,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與投資目的地。但是中國仍在台灣對岸部署超過1,500枚飛彈威脅台灣,在國際社會打擊台灣的參與,表示中國對台灣仍然深具敵意的情況下,台灣經濟如此高度依賴中國是十分危險的事情。因此,本文主要探討台灣經濟高度依賴中國的原因是什麼?對台灣經濟的未來是好是壞?以及如何因應的對策(附注)。


1980年代以來台灣經濟的演變

首先,讓我們回顧1980年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的幾項指標(附表)。就GDP成長率來看,比較1980~1989年、1990~1999年及2000~2010年三個年代的資料發現,GDP的成長率明顯下降,1980年代平均7.7%,降為1990年代的6.35%,及2000年代的4.1%,其中從1990年代的6.35%大幅降低為2000年代的4.1%,特別值得我們注意。



附表  1980~2010年台灣重要經濟指標

 

 從支出面的變化來看國內生產毛額,民間消費約占GDP的60%左右,其次是固定資本形成,約占20%,再其次是政府消費,約占12%,至於國外淨需求,也就是商品及勞務的輸出減商品及勞務的輸入,每年情況不同。最近幾年是輸出都大於輸入,因此,國外淨需求對GDP成長也有相當的貢獻,約在GDP的4~8%之間。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上四項需求的成長來分析其對GDP成長貢獻大小。在1980及1990年代,無論是民間消費及固定投資形成的成長率都超過7%以上,可以說是GDP快速成長的重要原因。但是到了2000年,兩者成長率都大幅度下降,是GDP成長率降低的重要來源。特別是固定資本形成的成長率只有0.7%,與過去兩個年代的成長率比較起來,後者只有前者的數十分之一。顯然地,民間消費成長率的下降是這時期GDP成長不高的重要因素;其次是固定資本形成成長率的下降,還好有國外淨需求成長的貢獻,否則經濟成長率將會更低。

從附表的資料可知,其實2000年代民間消費成長率之所以較過去大幅下降,可以從失業率的惡化及薪資成長率的下降顯示出來。1990年代薪資成長率,無論是製造業或服務業都比1980年代下降約一半,但是到了2000年代,製造業的薪資成長率幾乎沒有增加(只有0.2%),而服務業甚至下降至-0.4%,而薪資成長率下降則與失業率提高、失業人數增加有密切的關係。失業率從1980~1990年代平均約2%,提高到2000年代的4%左右,失業人數如包括廣義的失業人口,從約40萬人增加到60萬人。加上約150~200萬台商幹部及其家人長期居住中國,導致民間消費能力大為下降。

核心邊陲效應區域貿易經濟邊陲化產業空洞化國際貿易薪資停滯失業率固定資本形成出口依賴經貿防衛措施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