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目標設定及績效考評的步驟化、模組化指南-策略地圖的應用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目標設定及績效考評的步驟化、模組化指南-策略地圖的應用

張立中  (2006/01/05)    《台經月刊第29卷第1期》

關於策略地圖

KaplanNorton所發表的平衡計分卡確立了目標設定及績效衡量的架財務、顧客、流程及學習成長四個構面。策略地圖則進一步提供了目標設定及績效考評的步驟化、模組化指南,使組織(公及私部門)在設定目標及績效考評時有一個清楚的脈絡可循,減少了以往指標衡量及設定不易的瓶頸。他們將這些過程區分為六個主要階界定股東及利益關係人的價值缺口、調和客戶價值主張、確立時間表、標定策略主題、標定整合無形資產及確認策略性行動方案並籌措費用(詳見1~3)。
 

目標設定及績效考評的步驟

(一)界定股東、利益關係人價值缺口

透過接下來的步驟,可形成財務(或實現願景的首要因素)構面的目標及指標(詳見圖1)。

1  財務及顧客構面步驟化、模組化指南

 

1.確認財務(或任務)的最終目標與衡量指標

在確認任務的最終目標與衡量指標方面,首先,組織應先確認股東及利益關係人所感到組織最重要的工作項目為何,以確立組織的最終目標。

對許多組織而言,財務仍然是利益關係人最感重要的事情,所以許多組織的最終目標大多以達成財務目長期的營業收益成長與短期的生產力提升以開創更高的股東價值為主。進一步來看,雖然組織依照其所處的情境(產業及生命週期)不同而有差異,但基本上均是以達到營業(Sales)、支(Expense)或資(Asset)三個指標(簡寫SEA)為主。在指標設定時,組織可依照他們的特性分別或同時設定淨利、營運現金流量,以及資產報酬率三個主要相關指標。在獲利能力指標方面,較常見的有稅前或稅後淨利率、營業利益率、稅前盈餘與營業利益的比較及毛利率。在資產管理能力指標方面,較常見的有總資產週轉率(次)與週轉天數、固定資產週轉率(次)與週轉天數、應收帳款/應收票據週轉率與週轉天數、存貨週轉率(次)與週轉天數及應付帳款週轉率(次)與週轉天數。在營運現金流量方面,較常見的有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比率、利息保障倍數等。

策略地圖目標設定績效考評平衡計分卡財務構面顧客構面流程構面學習成長構面價值缺口無形資產整合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