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脫貧轉富的渴望——印度第十個五年發展計畫
朱奕嵐 (2005/12/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12期》
印度的矛盾與神秘除隱跡在文化裡,也反應在其經濟與社會發展上。印度在獨立成為民主國家之後,卻在經濟上仿照蘇聯採行計畫經濟,試圖讓印度脫貧進而入富。印度自第一個五年計畫實施以來,迄今已經到了第十個五年計畫(2002~2007)。而在第十個五年計畫可以說是面臨期中盤點的今日,印度確實在經濟與社會上有卓越的成就。
發展的光與影
依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印度的貧窮率從1950年代的50%,降到90年代的25%左右;平均壽命從49歲提高到63歲;生育率從1960年代平均每位女性6名子女,降低到平均每位女性生育3名子女;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1990年的12.3%降低到2003年的8.7%;初級教育(小學)就學率從1992/93年的68%提高到2000年的82%,男女學童入學差距也下降當中;中級教育(中學)就學率從1990/91年的44%提高到2002/03年的50%;男性識字率由1990年的62%提高到2002年的68%,女性識字率則從36%提高到45%;中產階級消費力增加,印度產業家與投資者開始進入全球市場;出口成長顯著,特別是服務業出口在2004/05年成長105%,主要歸功於資訊科技產業的成長,而印度在軟體設計上的成就,更有明日之星的架勢與基礎。
但相對的,印度也負擔著沉重而可能最終無法解決的結構負擔。人口眾多且持續穩定增加,其中包含龐大的貧窮人口。據估計印度目前有約2.6億到2.9億貧窮人口,約3.9億人每天所得平均不到1美元。眾多的貧窮人口,必然成為經濟發展上難以解決的死重量;各省區域與城鄉經濟發展和所得分配不均。預估平均每年有1,000萬人口離開農村而希望找到非農業的工作機會,使得非農業就業壓力十分沉重,也使得失業率居高不下;除了貧窮與失業之外,區域與城鄉發展不均,將使得印度貧窮人口無法有效降低,進而對經濟發展構成妨礙;財政赤字情況嚴重,影響基礎建設、衛生醫療、教育等基本社會服務之欠缺,如未儘速解決,必然成為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障礙;HIV/AIDS構成未來健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隱憂,目前約不到1%人口罹患HIV/AIDS,但比例與患病人數將隨時間經過而增加,而愛滋病患對於社會資源的長期消耗,以及對於生產力的負面影響,將隨著病患人數增加而加劇;國民普遍營養不良,不但影響勞動力,也構成社會資源的沉重負擔。印度目前有高達60%婦女因為營養不良而有貧血現象,幾乎所有5歲以下兒童都有營養不良現象,34%新生兒體重嚴重不足;人口眾多的印度,也面臨水資源欠缺、工業污染增加、全球氣候變遷構成歉收與災難等問題,此亦使得如何維持環境永續發展成為重要課題。
也正因為印度在21世紀面臨危機與轉機,第十個五年計畫被官方賦予極高的期待,希望至少能夠讓印度整體社會能有脫貧的能力。就總體而言,第十個五年計畫可以分為「前瞻」、「目標」與「策略」三個部分來加以說明。不過由於策略的部分涉及各項產業的發展目標,礙於本文的篇幅,本文僅就「前瞻」以及「目標」二部分,做簡單的描述與介紹。
第十個五年計畫、脫貧、金磚四國、經濟發展、識字率、區域落差、環境永續、就業機會、農地產能、能源安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