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正視全球水資源問題
陳沛如 (2009/11/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11期》
根據英國國家廣播公司今(2009)年4月引述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及威廉與瑪麗學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學者共同提出的一項研究結果指出,全球包括中國的黃河、印度的恆河,以及美國的柯羅拉多河等主要河川的水位,在過去50年來,呈現大幅下降的趨勢。究其因,主要是因為人類的築壩、灌溉等活動,以及全球暖化所造成的降雨型態改變、及蒸發速度加快等因素所造成。有鑒於全球人口預計將在2030年以前,超過83億人,屆時人類對淡水資源的需求也將增加30%左右,因此,未來淡水資源的持續減少,勢必對人類發展造成重大的影響(Dai et al.,2009;McGourty,2009;McGrath,2009)。為避免人類受到潛在的水危機及其可能引發衝突的威脅,目前當務之急,即應正視全球的水資源問題,並妥善思考全面性的因應之道。
世界上可供人類使用的淡水資源本即有限。在所有的水資源中,除去97.5%的鹹水外,其餘多以冰帽的型式存在於兩極地區,僅有約1%的淡水資源來自於水循環後所降下的雨水。在這有限的資源中,約有70%的水用於農業生產,其他20%的水為工業所用,另外的10%則供家庭用水之需。
一般來講,由於太陽照射地面的能量大致固定,因此,地面上蒸發的水量及降雨量也大致相同。然而,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及工業化與都市化的發展,水資源的供應自然也出現短絀的情形。一方面,隨著全球人口在過去50年間的成倍增長,全球平均每人每年所分配到的降雨量即減少約50%。另一方面,由於平均每生產一公斤的小麥需使用1,000公升的水,每生產一公斤的稻米需使用1,400公升的水,而每生產一公斤的牛肉則需使用約13,000公升的水,因此,當工業化帶動經濟成長,使人們在生活條件改善後增加對肉類的需求時,每人每天在家攝取的食物所需的用水量,隨即增加70倍左右。此外,都市化後,城市將大量有機物質及人類排泄物排放到河川的情形,也使許多水源因為受到汙染而不再適合飲用。全球暖化所造成的融冰現象,雖然有助增加河川的水量,就如同喜瑪拉雅山冰河融解後,為南亞的雅魯藏布江跟中國的長江注入大量的水流一般,但其實際的效益仍有待商榷。一方面,從長遠的角度看,這些河川的水量,一旦在冰河消失後,即可能大幅下降;另一方面,若仔細探究,則會發現全球暖化對季節性降雨量分布的影響,可能更甚於其所增加的全球總水量;也就是說,全球暖化可能只會使旱季更乾、雨季更濕,進而使旱災跟水災的情形更為嚴重(McGrath, 2009; Rijsberman, 2008; World Water Council, 2009)。
全球水資源日益短缺
即使資源有限,但長久以來,由於水資源通常被以自由財看待,因此,一般用水情形多缺乏效率,或有浪費之嫌,也因此更突顯水資源的稀少性。以用水需求最大的農業活動為例,由於灌溉渠道的滲漏水情形未經處理,或是任由過量的用水流入河川或地下,常使多達70%的農業用水在被作物吸收之前即已流失殆盡(The Economist, 2008a; 2008b)。此外,美國太空總署高達德太空飛行中心(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近來發表於「自然」期刊(Nature)的一項研究結果也指出,印度西北部地區在2002~2008年之間,因為過度抽取地下水作為灌溉之用,已使地下水位以每年4公分的速度遞減當中,其耗損的水量約占109立方公里的體積,相當於全美最大人造蓄水庫可容納的三倍水量(Black, 2009a; The Economist, 2009)。根據美國國際糧食政策研究院(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及斯里蘭卡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院(International Water Management Institute)聯合提出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除非改變現有的用水方式或改善用水效率,否則到2025年以前,所有水源使用者所累積對水的需求,將對全球水源供應造成沉重的壓力(Rosegrant et al., 2002)。
灌溉水短缺、氣候變遷影響、糧食安全、水資源管理、用水效率、淡水資源危機、水循環異常、災害風險、水利基礎建設、跨境水合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