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行政與審計機關在績效治理趨勢下的角色與功能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行政與審計機關在績效治理趨勢下的角色與功能

沈嘉育  (2018/07/09)    《台經月刊第41卷第7期》

在政府績效治理的浪潮下,政府審計(audit,注1)、行政管理及內外部稽核的角色多元而模糊,時有功能重疊、任務錯置,或因權責不夠明朗而遭加諸過多期許的情況。行政管理機關肩負施政績效管理及個案計畫績效考核之責,除了訂立施政方針、規劃業務推動策略、執行管考作業之外,尚需提出策略規劃及績效評鑑結果,擬具報告對上、對外揭露施政績效;同時,還須配合跨政策、跨部會協調,加強對利害關係人的溝通。

而審計機關除了財務遵循審計工作,辦理書面及就地等審計工作外,尚加入機關策略管理及績效評估(evaluation,注2)之責任,且近年對於如何導入方案評估做法亦有所思量,期許在確保審計獨立性的同時提升審計價值,與行政權維持良好互動,並協助提供監察權和立法權足夠的依據進行決策。

 

我國政府績效治理現況

(一)以善治為基礎的績效治理意涵

國際上對「政府治理」(governance)的著眼點不盡相同,有的著眼於擁有權威者行使其權力(如OECD或世界銀行)、有的著眼於決策項目的執行與否(如UNESCAP)、有的則著眼於規劃、執行與監督等層面,而因應前述著眼點的不同,各方對善治(good governance)及課責(accountability)的落實有諸多探討,尤其是對非財務面及財務面資訊清晰透明化的必要(馬秀如,2017)。

順著善治與績效改革潮流,近代公部門管理領域提出「績效治理」(performance governance)的理想,也就是擁有高度公民參與、高度跨機關協力、國家整體策略及部會政策有連貫性、且府際管理及績效垂直整合的情境(朱景鵬、朱鎮明,2014),其內涵是以成果導向為主、強調跨部會政策協調的績效管理(朱鎮明、朱景鵬,2016)。

在各界對政府績效治理的期許下,無論是績效管理(行政管理)或績效審計(監督管理)方面,各自皆有深厚的文獻脈絡,卻少見在同一管理脈絡下的差異比較與分析(Davis, 1990)。此外,這兩脈絡的管理出發點雖不大相同,卻又環繞在相似主題:政府施政如何行之有據、遵循一定準則(例如:行政基礎與審計制度),且符合內外部對施政的多元期待(例如:對政策評估的期許)。如此現象不只源自於以善治為基礎的績效治理趨勢,同時也與各國分權制衡機制的設計、分權機制下不同的管理機構角色有很大關聯。

績效治理行政管理審計機關績效審計政策評估政府監督審計權績效指標公共治理施政透明度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