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通膨危機下中國經濟展望
莊朝榮 (2008/07/05) 《台經月刊第31卷第7期》
2000年以來的中國經濟發展
就以經濟影響層面而言,中國加入WTO就遠甚於舉辦奧運。中國自2001年加入WTO以後,大幅降低投資及貿易障礙,與世界貿易制度接軌,對外經濟採取開放政策,逐漸與世界經濟整合,加上投資環境逐步改善,吸引了龐大的外資流入,帶動貿易的成長,促使中國經濟蓬勃的發展。由於中國民間儲蓄率很高,但缺乏有效的金融媒介機制,而將儲蓄資金轉換成生產性投資。因此,在金融體系功能不彰的時期,亟需外商直接投資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中國對外國投資人擁有兩項主要的吸引力,即潛在廣大的國內市場及有利於出口的環境。吸引外資結合中國本地廠商資金,使中國土地、勞工以及資本設備能夠更有效的使用,並成為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的動力。自2001年以來,中國外匯存底的增加都在經常帳餘額的兩倍以上,顯然貿易盈餘不是外匯存底增加最主要的因素,外商直接投資及熱錢的流入才是重要因素。
自2000年以來,中國對全球GDP成長的貢獻幾乎是其他三大新興經濟體(印度、巴西、俄羅斯)合計的兩倍。就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而言,中國以其龐大的廉價勞工供應,結合對其他世界開放的經濟體,是非常獨特而不尋常的。據估計,新興經濟體包括中國、印度及俄羅斯融入世界經濟之後,全球勞動力增加了一倍,且在增加的勞動力中,中國則占一半以上,這將提高世界潛在的成長率,有助於抑制通貨膨脹,2003年全球陷入通貨緊縮,與中國經濟的崛起有甚大的關係。不過,從2004年開始,新興經濟體的快速成長,對全球原物料的需求大幅增加,亦導致原油及原物料價格開始高漲,其中尤以中國的需求增加最為關鍵。
當前亞洲及中國經濟情勢
中國與鄰近亞洲國家的經貿關係相當密切。以2007年為例,中國對香港、日本、東協、韓國及台灣的出口比例分別為15.1%、8.4%、7.7%、4.6%及1.9%,合計為37.7%。中國自日本、台灣、東協、韓國及香港的進口比例分別為14.0%、10.6%、11.3%、10.9%及1.3%,合計為48.1%。長期以來,中國與鄰近亞洲國家的產業發展,大致依循雁行理論與產品生命週期理論的模式發展。而在國際分工的趨勢下,中國在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市場的終端財的市場競爭中取得絕對的優勢,但其生產終端財所需的中間財與機械設備,卻絕大多數來自亞洲鄰近較發達的國家。從中國與鄰近亞洲國家的貿易往來資料顯示,中國的出口雖然取代了亞洲鄰近較發達的國家在歐、美、日市場的進口份額,但中國市場的擴張卻持續帶動這些國家的出口成長。截至目前,從產業升級活動與國際投資動向觀察,越南是亞洲國家中對中國生產基地較具威脅的國家,不過最近因為通貨膨脹率過高,越南政府採取緊縮貨幣政策,越南盾可能大幅貶值,致使越南的經濟前景堪憂。印度因為在產業生產上以供應內需為主,對亞洲國際分工的參與程度仍低。因此,亞洲國家隨著中國貿易的擴大,而與中國維持三角貿易關係,將使中國擁有全球終端財最主要生產基地的優勢。
近年來美國經濟在次級房貸風暴的衝擊下,先進國家經濟都籠罩在不景氣的烏雲下,然而,新興經濟體受到美國經濟衰退的影響似乎不大,成長仍很強勁。但目前大多數新興經濟體正面臨通膨的極大威脅,是否正步入1970年代已開發國家所陷入的通膨危機,實令人憂心。而不斷上漲的通膨隱憂已成為亞洲國家所面臨的最大經濟難題之一,亞洲國家與中國經濟發展關係密切,通膨是否會侵蝕亞洲經濟的成長,進一步危及中國經濟的未來成長,實值得加以觀察。
過去一年來大多數的亞洲國家都面臨物價上漲的問題,最嚴重的是,越南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在2008年5月上漲25.2%,是1990年代初期以來的新高。2008年5月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7.7%,較4月的8.5%趨緩,2007年4月時僅上漲3%。2008年5月印度批發物價指數上漲8.1%。而過去幾個月,香港、新加坡、泰國及菲律賓的物價都顯著的上漲。只有南韓、台灣、馬來西亞的通膨在最近幾個月來都落在5%以內。日本更不用說,在擺脫通貨緊縮的魔咒下,通膨來到正數,但也不超過1%。
中國經濟、WTO加入、外商投資、貿易增長、通膨壓力、原油價格、農業生產、價格管制、經濟挑戰、全球貿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