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國際人才流動時代裡的人才政策新思維
林怡君 (2012/04/10) 《台經月刊第35卷第4期》
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化環境下,人才資本已取代傳統經濟理論中的勞動與資本要素,成為當今各產業永續發展與競爭優勢之要件;諸如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日本等先進國家,為取得高素質的人力資源,紛紛以各項優惠政策吸引高階人才為其服務。高素質人才除了與資金同樣具有往高效率的地方移動的特性外,高科技公司或跨國企業對於人才的需求亦提供強大吸引力,促使國際間人才流動現象的產生。
人才外流的趨向
人口流動的研究,實際上是因為關心「人才外流」(Brain Drain)現象而引起的,為研究二大戰爭後,歐洲人口大量移往美國,以及開發中國家人口大量移往西歐與北美國家,自1960年代起開始有相關研究出現,不過因為國際人口移動資料的不完整,使得過去40幾年來人口移動的相關研究,無法確切掌握全球人口移動概貌與趨勢。直至1998年由Carringto and Detragiache提出的研究成果,始首度提供相對完整的概貌。
該研究指出,上世紀來自加勒比海、中美洲、非洲以及亞洲的人才,顯著外流至歐洲與北美洲;Doquier and Marfouk (2004)則蒐集1990年全球170個國家,以及2000年190個國家的橫斷面資料,發現全球高階專業人才在1990~2000年的移動,以歐洲、南亞、東亞移向北美最為顯著;Saint-Paul(2004)亦驗證歐洲專業人才往美國移動的趨勢,並指出在2000年,約有33.8%的在美歐裔接受過大學以上教育的人才,且來自歐盟主要國家的外國人口(Foreign Born Population)中,擁有博士學歷的比重呈現上升現象。此外,OECD(2004)研究指出,2001年全球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留學生中有30%選擇美國,其次有14%選擇英國,從文獻回顧得知歐美等已開發國家是吸引全球人口的主要地區,特別是對於具有大學教育以上的高階專業人才而言。
Dumount and Lemaitre(2004)研究顯示,亞洲主要國家高階專業人才占居住在OECD國家的該國人口總數比重,平均每十個居住在OECD國家的台灣人,有六位是大學教育以上的高階專業人才,是亞洲主要國家中比重最高的,其次為印度、馬來西亞、日本、菲律賓與新加坡。中國高階專業人才移往OECD國家的人數,是亞洲主要國家中最多的,但高階專業人才占居住在OECD國家之中國人總人數的比重不超過50%,推估勞動力過剩壓力是驅使中國人口外移的重要因素,使得高教育水準者與低教育水準者皆顯著外移至OECD國家。而印度雖然也面對國內勞動力過剩問題,但外移人口主要仍是以高階專業人才為主,研判是因為印度經濟未能提供足夠的工作機會,且嚴苛的勞動與工會法令限制,導致大量印度理工人才前往OECD等先進國家尋找工作機會。
人口流動的研究,實際上是因為關心「人才外流」現象而引起的,隨著台商高度投資中國之際,亦衍生台灣人才外流中國的問題,加上世界各國競相提出吸引國際優秀人才政策的趨勢,台灣在國際人才的吸引上落後亞洲國家的疑慮甚囂塵上。根據IMD報告指出,2010年台灣企業環境對外籍高技術人才的吸引力,較過去幾年呈現顯著的提升(表1),惟人才外流的問題對一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亦即人才外流將妨礙經濟競爭力的提升,2010年這樣的影響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日本等較為顯著(表2)。
表1 2006~2010年亞洲主要國家對外籍高技術人才的吸引力
表2 2006~2010年亞洲主要國家人才外流程度
人力資源在亞洲區域內流動現況
伴隨全球化、教育水準的提高、國際媒體的資訊擴散、運輸系統的改善、商務與勞動市場的國際化,使得近十年的亞洲遷徙活動更為蓬勃。全球化促進亞洲產業分工更加綿密,提高的生產成本引發對廉價勞工的需求,故引進外國低階藍領勞工與薪資相對較低的工程師,全球化亦加速專業、技術人才隨FDI而外流。勞動輸出國家的「勞動力過剩」、「薪資較低」、「就業機會缺乏」等推力因素,加上勞動輸入國家的「勞動力不足」、「薪資較高」、「更好的就業機會」等拉力因素,促使勞動力的跨國移動。
人才外流、高階專業人才、國際攬才、亞洲人口移動、研發外包、產業分工、留學生政策、單一窗口、產業誘因、制度設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