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AI人才培育的制度對決:全球科技競賽下美中政策模式與挑戰
王偉鴻(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2025/05/09) 《台經月刊第48卷第5期》
在美中戰略競爭深化背景下,AI人才之爭不再侷限於技術與產能的競賽,已逐漸演變為制度優勢與人才生態系的深層對決。美中兩國在AI人才培育的制度設計與政策邏輯採取不同路徑,但雙方均聚焦於需扣合「培育以產業需求導向」的AI人才培育生態系,致力於與產業需求緊密對接。美國以「市場優先―企業主導」為核心策略,透過企業主導的職能框架與去監管政策,建立具彈性且應用導向的人才供應模式;中國以「國家驅動―產學協同」為核心策略,推動高校轉型、AI+X學科融合與企業參與教學合作,快速擴大人才規模。
全球AI人才培育已從單純的國家經濟發展議題轉變為高度政治化的地緣戰略競賽,AI人才爭奪戰成為各國科技競爭的重要議題,同時也反映技術主權、國家安全與經濟實力的深度交織關係。AI人才分布呈現明顯地理不均衡,美中兩國合計占全球頂尖AI人才約75%,突顯兩國在AI領域優勢地位及其對全球AI技術主導權的關鍵影響力。各國政府紛紛將AI人才培育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設計全方位的人才吸引、培育與留用政策。
在美中戰略競爭深化背景下,AI人才之爭不再侷限於技術與產能的競賽,已逐漸演變為制度優勢與人才生態系的深層對決,取決於「培育質量兼具的AI人才庫」的制度設計能力。這場競爭本質,是誰能建構最具吸引力與規模效益的AI人才生態系,進而形塑未來全球AI治理的話語權。
儘管政策路徑存在明顯差異,但美中AI人才政策設計都強調需緊密扣合「培育以產業需求導向的AI人才」這核心目標,兩者都認識到「訓―用―聘」人才培育全生命週期的重要性,不論是職能框架設計、培訓課程開發還是技術標準制定,企業不僅是參與者更是主導者。本文將梳理美中兩國對AI人才培育的制度設計與政策邏輯,分析其如何有效對接產業實際需求,以及如何因應美中科技戰加劇與地緣政治競爭局勢。
從DeepSeek案例檢視中國AI人才培育政策
中國AI新創公司DeepSeek近年迅速崛起,成為國際AI領域備受矚目案例。尤其在美中科技戰加劇、美國持續加強對中國晶片出口限制背景下,DeepSeek能以相對低廉資金成本(約558萬美元),訓練出技術水準可媲美OpenAI與Meta大語言模型,這不僅是中國技術創新能力展現,可能也是制度優勢與人才培育模式的初步成效。
本文提出DeepSeek個案目的在於透過此案例檢驗中國AI人才培育政策的成效,並為後續的論述提供背景的驗證基礎。從人才培育角度來看,DeepSeek核心技術團隊幾乎完全由中國本土培養的AI人才組成,其中約五成核心成員與論文作者從未接受過美國或其他西方國家的科研教育或研究訓練,這趨勢也呼應史丹佛大學教授艾米‧澤格特(Amy Zegart)研究(2025)觀察:全球AI人才流動不再單向流向美國,中國正轉型為「AI人才目的地」,並形成制度內部支撐的人才培養生態系。
AI人才、美中競爭、產學協同、技能導向、制度優勢、川普政策、標準制定、中國AI+X、地緣科技競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