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糧食與創新——小孩子才做選擇,美味永續我都要
阮郁方 (2023/02/0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2期》
隨著消費者對於環境永續的重視,以及疫情下突顯出的糧食安全問題,如何以創新科技解決糧食風險成為全球食品產業關注焦點,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新的第六次評估報告中,提及食品創新技術在碳排減量上扮演關鍵性角色,並鼓勵減少肉類的永續健康飲食,本文將分析糧食創新技術:3D列印食物及植物肉的發展趨勢、優勢與挑戰、亞太地區案例,最後說明3D列印食物及植物肉之未來展望。
為呼應泰國2022 APEC優先事項:生物、循環及綠色經濟模式(Bio-Circular-Green, BCG),2022年APEC主辦國泰國於11月時舉辦了APEC永續未來食物展(APEC Future Food for Sustainability),並為泰國食品新創舉辦一場以「永續餐盤」(Plate to Planet)為主題的競賽,競賽獲獎的未來食品(Future Foods)更被端上2022 APEC經濟領袖歡迎晚宴(APEC Gala Dinner),象徵泰國對於糧食創新的重視。
根據2019年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預測,2050年全球人口將成長至97億人,面對全球人口持續快速增長,畜牧業造成的環境破壞一直備受人們關注。若要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的條件下,「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的第六次評估報告中,首度提及食品創新技術在碳排減量上扮演重要角色,並鼓勵減肉的永續健康飲食,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問題,而近年來全球新創致力研發的3D列印食物、人造肉技術,會是促進未來糧食永續發展的解方嗎?本文將針對糧食創新為主題進行分析,探討食品科技3D列印食物及植物肉的發展趨勢、亞太地區案例分析與未來展望。
3D列印食物具備可製作出特殊營養需求的食物、解決開發中國家糧食不足的問題等優勢;但卻也同時存在使用該技術時仍會出現食物浪費的情況,以及在糧食缺乏的地區通常能源亦匱乏等挑戰。
3D列印食物發展趨勢
3D列印食物的原料基本上分為三種:液體、粉末、細胞,而原料亦可分成三種類型:原生可列印原料(natively printable materials)、不可列印傳統食物原料(non-printable traditional food materials)、替代性原料(alternative ingredients)。原生可列印原料為粉末狀或是可在未添加流動增強劑(flow enhancers)的情況下被擠出;不可列印傳統食物原料為肉類、米、蔬菜,在添加流動增強劑的情況下才能被擠出;替代性原料包括新型從昆蟲、海藻、微藻萃取的蛋白質、纖維。
糧食創新、3D列印食物、植物肉、碳排減量、永續飲食、食物浪費、食品科技、亞太市場、糧食安全、APEC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