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結合軟硬整合契機的ICT產業
賴逸芳 (2007/12/10) 《台經月刊第30卷第12期》
產業的變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經濟的發展,產業的競爭力也產生相對的變化,導致國際貿易與分工型態的轉變,而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也因區域內外國家或企業所欲達成的利益區隔,而影響產業鏈的分布。
多數國家有意願與中國加強經濟整合
近年來,由於東協加一計畫的簽訂,日韓也開始積極與東協國家進行貿易自由化的談判,預計在東協加一成立後2~3年完成東協加三的進程,使得亞洲經濟區域開始加速整合,未來有可能形成在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外另一個與之競爭的經濟整合體。綜觀東協十加三占有20億以上人口,其GDP總額以貿易總量占全球近五分之一,已可與歐美區塊互相抗衡,因此亞洲其他國家如印度、紐、澳也先後表示對於加入東亞自由貿易區的高度興趣,此舉影響諸多亞洲國家為了獲得市場占有率,而更積極提出願意與中國加強經濟整合的協議。
台灣位居東亞地理位置中心,一直以來與香港、日本、韓國等東協國家有密切的貿易往來,尤其是中國經濟崛起以後,台灣對中國的經濟依存度與日俱增,也是台灣對外投資最密集的地區。由台灣區電機電子同業公會(TEEMA)所主辦的「2007年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仍有高達63.74%的企業在未來投資規劃上將擴大對中國投資生產的比例。未來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後,台灣如果能成為其中的一份子,將可利用自由貿易之機會,快速帶動台灣的經濟成長,反之如果台灣不在其中,台灣與其會員國的貿易就會被東協會員國內的貿易所取代,對我國經濟成長必定會受到很大的衝擊。
亞洲區域整合下ICT產業的威脅
亞洲國家中以東亞四國ICT產業鏈的分布較為完整,從設計、製造、封裝、測試、行銷與系統發展,形成聚落效應。東亞四國的ICT產業發展,以保有核心技術的日本擁有和東亞區域與東南亞五國間產業鏈垂直整合的特性,而韓國、台灣、中國與東亞區域間在ICT資訊電子產業上的貿易分工,則以非產業供應鏈的垂直整合,呈現水平分工的特性,主要在電腦週邊產業、半導體產業。
中國廣大的內需市場和低廉的成本,帶動中國發展成為世界之製造工廠,然而卻缺乏ICT產品的核心技術研發能力。韓國ICT產業的成長模式與日本類似,擁有整合上、中、下游產品的能力,而且多以跨國性品牌的方式,但資源過度集中於少數幾家ICT大廠,形成產業過度集中與專業分工體系過於薄弱,且核心設計技術與關鍵零組件製造技術的掌握不足。
台灣ICT產品的市場特徵是以品牌代工、產品組裝及零組件開發為主要模式,因此製造成本即是該業決定投資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面臨許多新興國家陸續崛起,挾以人力成本優勢及技術持續精進的同時,對於未來台灣ICT產業也構成一大威脅。
ICT產業、區域整合、矽智財、SoC技術、品牌行銷、設計創新、ODM、微笑曲線、供應鏈整合、台灣競爭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