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兩岸電信自由化及市場發展之比較研究
吳中志(台灣大哥大股份有限公司副處長,中國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生) (2013/01/10)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期》
兩岸電信自由化與體制改革分析
(一)台灣電信自由化發展
台灣電信開放自由化演進過程與推動策略及成果,可概分為以下三大階段(表1,注1):
1.第一階段(1987~1995年):開放用戶終端設備及電信加值業務。
2.第二階段(1996~1998年):通過電信三法,在1996年7月1日,將當時電信總局的監理與業務分家,完成電信總局之改組及中華電信之公司化,並開放行動通信及衛星通信業務。
3.第三階段(1999~2001年):開放固定通信綜合網路、國際海纜電路出租、市內及國內長途陸纜電路出租,以及開放語音轉售業務。
為加強實體網路的建設,交通部再於2002年開放第三代行動通信業務,以及2004年再次開放固定通信業務。2006年2月,因應通訊與傳播匯流趨勢,將原先交通部(負責電信業務)及行政院新聞局(負責傳播業務)兩個不同監理機關的功能合而為一,於行政院轄下設立通訊傳播獨立機關—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NCC),正式開啟了通訊傳播的新紀元。NCC成立後,為因應無線寬頻網路服務之未來趨勢,於2007年7月開放無線寬頻接取業務(WiMAX)執照。
表1 台灣電信自由化開放業務歷程
隨著智慧型終端的普及,包括智慧型手機、平板、上網卡等,帶動整個行動上網的需求大增,造成網路壅塞,行動通訊業者面臨頻寬不足的困境。政府已規劃釋出下一代行動寬頻網路執照以解決此問題,預計在2013年前完成。此次釋照將以行動寬頻業務為主,而採技術中立原則。
台灣電信事業自開放民營化以來成長快速,從1997年底未民營化時,行動電話用戶數僅149萬門,到2012年8月底止,第二代行動電話GSM系統用戶計有654萬門,第三代行動電話(3G)用戶達2,213萬門,整體行動用戶共計2,867萬門號,市場滲透率(penetration rate) 達123.2%,行動通訊儼然成為人人必備的通訊工具。另外,市內電話用戶至2012年8月止,共計1,248萬門,已呈飽和狀態而緩慢減少,但寬頻用戶持續快速成長至624萬戶。至於2007年開放的無線寬頻接取業務,六家業者因為政府M-Taiwan專案的獎勵措施,皆採取WiMAX技術並已開始營運。惟受限於WiMAX產業價值鏈(ecosystem)沒有發展起來,累計至2012年7月,合計用戶數只有13.5萬人。
固定網路中市內網路與行動電話兩者的業務發展有很大差別。由於市內網路最後一哩(last mile)建設的困難,再加上既有業者中華電信挾其絕對的優勢,民營固網業者在市話市場占有率約3%,面臨市場競爭難以突破(圖1)。
圖1 台灣電信自由化開放市場競爭狀況
另一方面,行動電話業務自1998年民營業者陸續開台迄今,已發生不少市場整併(圖2),規模較小業者受限於規模經濟,獲利空間遭嚴重擠壓而造成虧損。另一家3G業者亞太電信,採用cdma2000技術,自2010年轉虧為盈,於2012年10月推出EVDO上網服務。威寶電信及1900數位式低功率無線電話業務執照(PHS)的大眾電信,目前仍面臨尚未達經濟規模,經營困難。
電信自由化、電信體制改革、行動寬頻、4G執照、TD-LTE、WiMAX、行動通訊市場、產業競爭、頻譜分配、數位匯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