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低碳城市建設狀況、面臨問題及對策思考——以上海為例
胡雲華、黃杜 (2012/04/10) 《台經月刊第35卷第4期》
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EA)的預測,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注1),因此,低碳城市建設不僅對於中國改善環境、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於全球範圍內降低溫室效應的影響也具有積極的涵義。2008年1月28日,全球性保護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中國建設部在北京正式啟動「中國低碳城市發展專案」,上海、保定入選首批試點城市。
WWF亞太區總裁伊莎貝爾指出「最近通過的巴厘路線圖為氣候變化談判提出了時間表,而新協定的達成需要各國根據本國的國情付出實際行動和共同努力。中國作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國,在全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低碳發展是中國在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必然選擇,也會是全球因應氣候變化的重要行動之一」(注2)。該專案的資金構成主要分為兩部分,WWF的英國、荷蘭、瑞典、挪威和丹麥分會提供資金總額的60%,另外40%來自匯豐銀行(注3)。該計畫自實施以來取得一定成效,並使得「低碳城市」概念在中國全面升溫。其中,在2010年全國兩會(人大、政協)上,獨占10%的提案量,位居第一(注4)。目前中國已經在五省八市開展了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的建設試點,這也是推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與保護全球氣候的戰略性的舉措。
現在,五省八市的低碳城市建設試點已全面啟動,以及大幅度降低GDP的能源強度和二氧化碳強度,是建設低碳城市與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主要目標和重要切入點。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至少有100個城市提出打造「低碳城市」的口號,沒有一個省分缺席。但是,從實際運行情況看,雖然中國各地的熱情很高,但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統分析研究中心研究員姜克雋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國並沒有一個具備真正意義上的低碳城市」(注5)。
儘管發展態勢並不理想,但從推動經濟長期可持續的拓展角度來看,低碳化是中國未來必然的發展趨勢,低碳城市建設任重道遠,必須有所作為。十二五期間,上海正進入新的時期,強調自主創新、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注重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整體經濟向低碳化、服務化方向推進,而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則為上海未來的經濟轉型和城市轉型提供進步方向。基於國內外推動的趨勢與背景,本文從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的內涵,對上海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排放的現狀、2020年上海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選擇、上海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行動領域,以及建設低碳城市之政策趨勢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低碳城市的內涵與上海的碳排放現狀
低碳經濟正在成為經濟理論研究與政策討論的熱門領域,從中國發展低碳經濟與上海建設低碳城市的國情與背景出發,參照國際上的低碳城市聯盟等系統性的研究資料,可以概括出低碳經濟的基本內涵與要求,主要包括:
(一)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的內涵
按照著名的卡亞等式,二氧化碳排放取決於人口數量、人均GDP、單位GDP的能源強度、單位能源的二氧化碳強度等的變化。從全球角度看,至少十年之內低碳的可再生能源無法在容量上替代高碳的化石能源,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即使按照雄心勃勃的歐盟能源發展戰略,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結構的比重也只在20%左右,因此仍然是傳統能源扮演主導作用;而可再生能源要超過50%起主導作用,至少要到2050年以後。因此,要依靠可再生能源解決2020年的減排問題,依舊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注6)。因此,當前實施低碳經濟的重點相當程度依賴提高傳統能源的利用效率,即是所謂高碳能源的低碳化使用,實行能源領域的效率革命。
低碳經濟、能源效率、碳排放、智慧社區、崇明東灘、產業轉型、建築節能、再生能源、城市治理、碳中和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