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經濟成長,薪資不漲」理由何在?——從經濟成長構成觀點分析
葉懿倫 (2011/09/08) 《台經月刊第34卷第9期》
國內勞動薪資是否合理,近年成為學術輿論與政府朝野持續不斷爭論之議題。日前,中央研究院公布2011年台灣經濟成長預測時,雖上修2011年經濟成長率,由原先的4.71%到5.52%,但同時也指出目前國內景氣仍未達到「有感復甦」的水準,在民間工資調整不足的情況下,無法達成經濟成果全民化之效果。該預測分析提出後,國內部分媒體與學者以「經濟成長人民吃不到」解讀,且認為造成國內民眾難以分享經濟成長福利的主因,在於近年「三角貿易」比重快速攀升,產業海外生產比重擴大,導致國內就業機會減少,使得經濟成長創造之效益,並非落在一般老百姓身上,而是集中於少數廠商或股東身上。但小老百姓難以分享經濟成長果實、薪資成長受限的主因,真的是因為三角貿易活動成長導致企業海外生產比重提高、國內就業機會減少嗎?亦或是其他經濟、產業結構問題,才是真正造成薪資成長受限的元凶,本文將試圖予以一一探討。
「薪資成長」落後「經濟成長」已呈長期趨勢
從1982~2010年我國經濟成長率與受僱員工平均薪資成長率之變動率觀察(附圖),自1994年以來,國內受僱員工薪資成長率,除2001年外,成長幅度均小於我國經濟成長率,且2002~2007年間,經濟成長幅度均高於薪資成長幅度約三~四個百分點,顯示我國經濟成長率高於薪資成長率已經成為長期趨勢。
附圖 1982~2010年我國經濟成長率與受僱員工平均薪資成長率之變動率
2009年金融海嘯衝擊國內外景氣,導致我國經濟出現30年來最大之衰退,經濟成長率為-1.93%,而該年度受僱員工月平均薪資跌幅卻高達5.06%。2010年經濟成長擺脫海嘯陰霾,經濟成長率高達10.88%時,薪資成長反彈幅度也僅達到5.34%。從金融海嘯前後的數字的確可以看出,我國受薪族在國內經濟景氣大好時,加薪幅度有限,一旦經濟出現衰退,不僅獎金縮水,還需共體時艱減薪因應,甚至還得面臨裁員失業危機。在實質所得未能反應經濟成長大幅提升時,無怪乎大家有「經濟成長人民吃不到」的感受,經濟活動呈現「無感復甦」的情況。
由於2010年我國經濟成長10.88%中,製造業貢獻了7.16%,服務業僅貢獻了3.71%,農業、礦業、水電與營造等工業則貢獻了0.37%,顯示我國2010年的經濟成長主力來源為製造業,而三角貿易、海外生產等產業發展變化,直接衝擊的產業也是製造業,因此本文以製造業為代表主體,從經濟學的經濟成長率構成觀點,來分析我國「經濟成長,薪資不漲」的原因何在。
三角貿易、海外生產並不是阻擋薪資成長的真犯人
造成「經濟成長,薪資不漲」之原因,是否真能夠歸咎於「三角貿易增加、海外生產比重擴大」呢?事實上,從我國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重與我國製造業受僱員工月平均薪資之變化也可發現,部分產業2006年前後期間擴大海外生產比重,但其受僱員工平均薪資增加幅度卻也是相對較高的時期,如化學材料製造業、基本金屬製造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等。相對地,食品、皮革毛皮、石料、家具等產業,雖然海外生產比重沒有明顯增加,但薪資成長幅度卻明顯低於海外生產比重擴大的產業(表1、表2)。換言之,海外生產比重擴大的產業其產業加薪幅度,反而比沒擴大海外生產比重的產業來得高。因此,海外生產與薪資不漲的因果關係,從實際的統計數據看來,阻擋薪資調漲的主因並非為此。
薪資停滯、經濟成長、資本密集、附加價值率、產業轉型、勞動報酬、海外生產、三角貿易、知識密集、製造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