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中國經濟】中國十一五規劃之「海峽兩岸經濟區」發展前景及其可能限制

 

台經月刊

 

【中國經濟】中國十一五規劃之「海峽兩岸經濟區」發展前景及其可能限制

孫明德  (2006/06/05)    《台經月刊第29卷第6期》

計畫緣起及福建經濟概況

「海峽西岸經濟區」此一構想,是由福建省地方政府1995年提出,當時稱為建設「海峽西岸繁榮帶」20039月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名稱2004年初福建省第十屆人大二次會議,福建省長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構想,並由福建省代表在中國第十屆全國人大會議提議,將建設「海峽西岸」列入中國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布局。同10月,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加入兩岸關係部分20063月中國將此一部分正式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 (簡稱十一五規劃)中區域協調發展之東部地區發展計畫中,內容為「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所謂「海峽西岸經濟區」是指台灣海峽西岸的海域與陸地,其地理區域北至浙江,南至廣東汕頭,但主要是以福建省為主。

由區域經濟發展角度觀察,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中,以長三角及珠三角發展最為迅速,相較之下,福建省由於東西兩面分別有海峽及高山的地形限制,交通並不便利,使福建省發展不及南北兩大三角洲經濟區。2005年經濟數據為例,如1所示,福建GDP6,560.07億元人民幣,僅占中GDP比重3.6%,其國內外各項經濟數據如工業產值、國內貿易、固定投資、進出口及外商投資等,也占中國比重4%左右。與東部沿海省分之經濟表現相比,如2所示,福建省每人平GDP雖高於遼寧、河北及山東,但與鄰近省分如浙江、江蘇及廣東等省分相比仍有差距,在吸引外人直接投(FDI)部分僅高於河北省。由於經濟發展及中央財政補助不如周邊沿海省分,福建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紛紛外流,使其發展面臨更多壓力。
 

1  福建省經濟概況2005年)

 

2  中國東部沿海各省經濟數據比較2004年)

 

「海峽西岸經濟區」計畫主要內容

為了扭轉前述不利因素的影響,福建地方政府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之構想,不稱「東南沿海」而稱「海峽西岸」,主要是希望能以台海之政治焦點吸引中國中央關注,以爭取更多的財政經費建設,協助地方經濟發展,而中國中央也著眼於福建與台灣特殊的歷史、人文及地緣關係,不僅領導人親赴福建視察,也應地方政府要求,將福建納入「十一五」之建設重點20064月中國政府宣布之對15項政策措施中關於農漁產品部分,例如於廈門建立台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於漳州設立台灣農民創業團等,也多以福建作為處理相關經濟事務窗口。

海峽西岸經濟區福建經濟發展台商投資十一五規劃基礎建設產業群聚政策誘因台灣貿易中國經濟區域發展招商引資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