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全球基因改造科技發展趨勢——以基改藍玫瑰為例
余祁暐、楊玉婷 (2011/03/01) 《台經月刊第34卷第3期》
基因改造科技(Genetically Modification Technology)係指使用基因工程、基因重組或其他分子生物技術,將遺傳物質轉移(或轉殖)入活細胞或生物體,產生基因改造現象之相關技術。其應用範圍從基本的實驗室研究、農業生產、食品加工,延伸到醫療與工業方面之應用,其中,又以植物領域的應用,發展得最為廣泛。目前全球約一成的農地種植基改作物,依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推廣協會(International Service for the Acquisition of Agri-biotech Applications, ISAAA)統計,2009年底基改作物實際種植面積達1.34億公頃,約等於41個台灣,且以每年增加約3~4個台灣大小的速度成長,從基改種子上市以來已成長80倍。2009年基改種子市場規模已達105億美元,約占全球30%的商用種子市場,估計2010年市場規模將超過110億美元。
基改植物的發展目前仍以大宗作物或食用作物為主(附表),但基改觀賞作物因非以食用為主,且生態安全相關技術有所突破,近年來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其中又以基改藍玫瑰為最熱門議題。
附表 完成相關正式安全試驗之基改植物
日本三得利公司(Suntory Holdings Limited)利用基因改造技術開發的藍玫瑰,命名為「喝采」(ApplauseTM),不但成為日本商業種植基改植物之首例,亦被農林水產省選為2009年日本十大農業研究之一。炙手可熱的藍玫瑰,自2009年11月起在日本首都圈、京阪神、愛知縣內銷售,身價一朵2,000~3,000日圓,為其他玫瑰售價的十倍,開賣首日約十分鐘便銷售一空。
日本社會對於基改生物技術始終存在一股反對風氣,國內基改相關研究甚少形成可產業化的商品成果,日本政府和民間也一直對基改生物的技術和產品可能引起的危害存有疑慮,始終以謹慎的態度進行評估。三得利可於日本順利種植基改花卉並得到消費者認同,其成功模式值得一窺究竟。而在我國基因改造作物發展以「非食用作物為主」的政策下,此個案不失為國內相關單位發展基改花卉的重要參考。
三得利之花卉產業布局
三得利公司成立於1899年,以紅酒的釀製起家,後成為酒類及食品的知名企業,長久以來已充分掌握葡萄及麥的品種改良技術,在1980年代,便與京成玫瑰園藝株式會社合作進行矮牽牛的品種改良,而投入花卉事業。在1989年,雙方成功開發出的矮牽牛Surfinia,由於具有不稔性、葉勢整齊、花期長的優點,而成為熱門品種,替三得利公司打下良好基礎。在1992年時,三得利公司成立花卉部門,並於2002年正式成立Suntory Flowers的子公司。
1990年時,三得利和澳洲花卉品種改良生技公司Calgene Pacific Pty Ltd.合作,展開藍玫瑰的研發計畫。Calgene Pacific在1994年購入荷蘭Florigene B.V.的資產,並改名為Florigene。三得利為利用海外事業進行基改產品全球布局,於2003年買下Florigene公司98.5%的股權,Florigene正式成為三得利旗下以花卉產品為主的公司,並於1995年開發出基改藍色康乃馨MoondustTM、取得澳洲上市核准,以厄瓜多、哥倫比亞和澳洲為種植基地,利用出口切花方式回銷日本、行銷全球。三得利除了精準考量全球運籌之成本效益外,也避開日本政府對基改產品的敏感地帶,並在十多年的上市期間,充分證明其基改花卉的安全性,此模式為爾後基改藍玫瑰成為日本商業種植基改植物之首例,埋下成功的種子,也成為日本民間企業發展基因改造科技之重要參考圭臬。
三得利基改花卉研發歷程
三得利在1991年成功分離出矮牽牛藍色基因,1995年成功開發出藍色康乃馨,並於1997年上市。在藍玫瑰方面,在1996年取得三色堇藍色基因,在2004年發表藍玫瑰研發成果,並於2009年上市(附圖)。
基因改造技術、藍玫瑰、非食用基改作物、Florigene、Suntory Flowers、卡達赫納法、生物多樣性評估、基改花卉商業化、觀賞性基改植物、全球農業生技布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