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投資風口 解析中國創業城市之創育體系
林彤安 (2020/07/09) 《台經月刊第43卷第7期》
數位革命興起,創育體系已成驅動產業創新升級的重要動能。根據CB Insights統計,截至2020年1月為止,全球總計有434家獨角獸企業、市值高達1.33兆美元,以美國占51.4%及中國占23.5%領先全球。然而,不同於美國在開放競爭環境所積累的創業文化,中國將創業視為追趕經濟實力的一劑良方,自2015年開始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簡稱「雙創」政策),實施天使投資人賦稅優惠、成立國家創投資金、布建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廣設眾創空間(在台稱為新創園區)等措施。此後,各地方政府紛紛投入「雙創」建設,促使獨角獸企業快速崛起。
根據2019年12月發布的「2019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發展報告」,中國獨角獸企業集中於北京、上海、深圳及杭州四座城市,占全國77.9%(附表),主要產業圍繞於網路科技應用,以大數據、雲端運算等企業服務最多,其次為生活服務、智能科技及金融科技;另從投資面觀察,前100大投資機構有45家來自中國,以紅衫資本、騰訊及阿里巴巴為最大投資者,成為發展創新創業的重要助力之一。鑒於北上深杭已成為孵化獨角獸企業的重要場域,其豐沛的創業能量及政策作為,值得台灣參考借鑑。
北京:聚焦「中國矽谷」中關村
在中央「雙創」政策引導下,北京因位於政治經濟中心及擁有豐沛的科研人才,成為國家政策及創投資源的焦點。根據2019年中國創新創業發展研究中心的數據,北京擁有21個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國家科技創新基地400多家,眾創空間124家,遙遙領先其他城市,為獨角獸企業的萌發奠定良好基礎。進一步觀察新創發展情形,字節跳動、滴滴出行、快手視頻、商湯科技等大型獨角獸幾乎都來自中關村,不僅區域分布集中,產業類型亦集中於人工智慧、行動通訊、網路影音等數位科技領域。
中關村能成為孵化獨角獸企業的溫床,主要得益於「人才」優勢。由於鄰近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30多間大專院校及科研機構,匯聚豐沛的研發能量,1990年代發展成為科技產業聚落,先後誕生聯想、百度、京東、小米等代表性企業,隨後有不少創業者在企業、機構及學校內累積經驗後,運用其豐沛的市場管道、人脈資源及融資挹注來進行創業,因而具備先天優勢,逐漸形成京東系、百度系、北大系等「創業系」,他們不斷開枝散葉、編織綿密的創育體系。
因擁有鼓勵創新的產業環境,中關村於2014年規劃為首座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併購母基金,邀請國內外知名投融資與創業服務機構進駐,以「一區多園」方式布局人工智慧及5G等高科技產業集群,培育出寒武紀、地平線等科技公司。根據中關村創新發展研究院統計,截至2018年年底,中關村擁有科技企業2.2萬家,上市公司349家,產業聯盟和協會600多家,天使基金與創投機構的投資數量及金額占全國1/3以上,匯聚豐厚的創業資源,中關村因而有「中國矽谷」美譽。
雙創政策、創育體系、獨角獸企業、北京中關村、上海金融科技、深圳先進製造、杭州電子商務、創業環境、人才聚集、國際資源鏈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