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農業生技產業發展趨勢與投資動向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農業生技產業發展趨勢與投資動向

林衛理‧蘇睿智  (2005/02/07)    《台經月刊第28卷第2期》

農業生技扮演永續發展與消除飢餓的角色
自古以來農夫藉由傳統育種方式,選擇適當性徵,繁殖出符合經濟利益新品種,此為維繫農業持續成長發展的主要貢獻。過去憑經驗觀察,耐心等待,嘗試錯誤的傳統育種技術,若以近代生命科學技術解釋,其實是應用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技術,慢工出細活,經由表現型挑選基因型,歷經數十年甚至百年的努力,逐漸孕育出心中的最愛。而這些精心培育出之新品系,可以是產量高的水稻,泌乳佳的乳牛,產蛋多的蛋雞,甚至是人見人愛的馬爾濟斯玩賞犬,它們共通點是依賴基因改造,達成育種目標。因此這已使用數千年傳統育種技術,與近代農業生技新育種技術相較,有何不同?首先學理上,兩者均是經由基因重組和置換選拔而出擁有最佳表現性狀之新品種;至於使用技術上,近代育種方法因應用基因轉殖技術,整合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創新研發成果,方能於短時間內,設計製造出符合產業需求的新品系,獲得經濟利益。所以爭論基因改造黃豆與老祖宗在中國東北培育出之黃豆,有何差異性與危險性?實無必要!
第一代農業生技產品主要是引進抗除草劑、抗病蟲害基因於黃豆、玉米、棉花、馬鈴薯等經濟作物基因組中,因而減少除草劑、殺蟲劑使用量,達到減少環境污染,增加糧食生產,為農民創造更佳經濟利益的目標。這類基因改造產品1996年上市至今,根據美國農業部統計資料2003年在美國80%的黃豆38%的玉米以70%的棉花是以基因改造品種栽種。此外,美國已不是地球上唯一經歷這場農業革命的國家,位於美洲的加拿大、阿根廷,亞洲的中國、印度的種植比例也同樣逐年快速成長。隨著全球主要糧食生產國農民種植基因改造作物的種類和面積逐年增加,消費者亦漸漸習慣,接受第一代基因改造食品,目前科學家正運用更新技術,致力於研發第二代基因改造作物,目的是希望賦於農作物某些特殊功能,例如增加蛋白質含量,改變脂肪酸或胺基酸組成,生產抗原和生技藥品等新表現型,創造除增加糧食生產外,也希望直接改善消費者生活品質的醫療目的。
依照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人人享有免於匱乏、飢餓的基本人權,農業生技扮演的角色,就是永續發展,消除飢餓。為解決世界人口增加,生活環境惡化,可耕地減少,所衍生的糧食生產問題,各國政府對於如何全面利用農業生技增加糧食生產;如何推廣能源生技與工業生技以保護自然資源,減少地球生態破壞,改善生活品質的綠色經營,已成為推動高科技農業生技研發工作的終極目標。

農業生技基因改造作物綠色能源永續發展生技創投糧食增產環境保護生物燃料投資動向工業生技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