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國家、產業與企業品牌間的「雞」、「蛋」糾葛
李佳頤 (2015/11/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11期》
「品牌」在政府的產業政策,抑或學界、業界在探究企業營運競爭力上,都是熱門的話題,因為從國際個案來看,知名且具競爭力的企業(尤以消費性產品),多半都有自有品牌,即便發展中的市場―中國,也開始積極向國際品牌大廠來挑戰,包括電子商務大廠阿里巴巴;網通設備及智慧型手機業者華為、小米機;家電類用品的海爾;以及電腦商聯想等。
是故,「品牌」易直覺地被視為企業營運困境解套的「萬靈丹」,因而政府鼓勵推動,企業也積極仿效國際企業投入品牌的經營,但多數企業往往僅模仿「看得見」的品牌經營模式,對於「看不見」的品牌操作邏輯之全貌,實則未通透瞭解,這種「只學半套」的做法,導致品牌的枯萎實比茁壯的機率更大。
所謂的品牌,係指企業存於市場上的辨識符號,符號本身不具有意義,是企業於市場上競爭後的成果才賦予這個符號生命力,所以,品牌是企業競爭力的成果,而不是造就企業競爭力的成因。
為什麼非你的品牌不可?倘若企業的回答著墨於規格、價格、品質和技術,隱含了廠商仍以代工的營運思維來經營品牌事業,那麼更應該要相信,在科技不斷的革新下,只會有愈來愈多的後進者以更低的價格製作相同,甚或規格更好的產品。
在現今資訊高度竄流的世代裡,品牌甚或已不再屬於企業所有,而是與市場顧客所共有的,因為來自使用者的品牌傳道影響力,比起企業本身更具說服力。如果過去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來形容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力量,那麼套在品牌的身上,或許也並不為過。
企業、產業、國家品牌間的政策推動糾葛
(一)政府資源投入以扶植企業品牌發展
台灣的製造代工經驗長達50多年,並造就了輝煌的經濟奇蹟,但在後進國家以低廉勞動成本夾帶技術經驗複製下,製造業面臨嚴峻挑戰,綜觀主要經貿對手投入品牌事業發展,我國政府也擬定企業品牌扶植的產業政策。
然而,台灣企業可以做品牌嗎?這是一個未曾間斷過的議題,且品牌和代工事業曾被視為相衝突的,但在政府積極營造的產業轉型氛圍,以及部分廠商發展自有品牌事業,並同時保有代工的領域下,逐漸扭轉也鼓勵更多台灣業者對於品牌的躍躍欲試。
品牌政策、企業競爭力、產業形象、國家品牌、出口競爭力、共同品牌、差異化策略、瑞士鐘錶、食安風暴、品牌續航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