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當共好成為可能――產業以「品牌」打群架,應戰全球新布局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當共好成為可能――產業以「品牌」打群架,應戰全球新布局

王樂知(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2025/02/07)    《台經月刊第48卷第2期》

台灣在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市場競爭加劇挑戰下,面臨政策推動之限制,與產業聯盟完成階段任務後鮮少再合作的困局,亟需以系統性策略推動產業品牌發展,強化品質與資源整合,建立評估與激勵機制,以凝聚企業一致的品牌意識。參考國際經驗,可採「傘狀品牌」策略,兼顧企業創新與整體形象,透過政府政策穩定支持與產業自主投入,翻轉「自利」為「共好」,以「打群架」之姿提升國際競爭力,逐鹿全球市場。

 

品牌推動單看是企業面的決策性問題,然將藍圖擴大,當單一企業於國際市場發展品牌時,不僅涉及到上下游供應鏈的產業競爭力,更深層地受到產業品牌形象的影響。受限於政策環境與產業結構特性,台灣過去在發展產業品牌時未能充分發揮潛力;而面臨全球供應鏈重新布局,台灣產業品牌發展有重啟契機,參考國際成功策略,期可走出一條屬於台灣產業以品牌打群架之新興路徑。


串聯:國家、產業、企業所組成的品牌生態系統

根據《2023年中小企業白皮書》顯示,2022年台灣中小企業家數超過163萬家,占全體企業達98%以上;台灣亦為出口導向型國家,出口總值占GDP比重達65%,故對我國產業發展而言,中小企業國際化布局一直是政府與企業的重要目標。而現實面的問題是,當台灣中小企業面臨國際品牌大廠的卡位,在這片紅海市場中猶如小蝦米對抗大鯨魚,實難以單一個體與之競爭。此時,政府政策助力與產業相互支持,能為企業全球化布局提供強而有力的後盾。

專注國家品牌策略研究之學者Keith Dinnie針對國家品牌、產業品牌、企業品牌提出品牌傘概念,他認為國家品牌、產業品牌、企業品牌之間是相輔相成,共同構築國家整體競爭力。國家品牌代表一國核心價值與整體形象,往往來自長期累積的文化特質與產業發展成果,不僅能提升國際影響力,更能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利的品牌基礎。產業品牌在國家品牌的大傘下,展現獨特優勢與競爭力,優質的產業品牌能為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提供有力支撐。企業品牌則是最前線的市場實踐者,直接面對消費者與客戶,企業必須在國家與產業品牌基礎上,發展出自身獨特價值主張與市場定位,優秀的企業品牌不僅能創造商業價值,更能反饋產業與國家品牌的國際聲譽。

這三個層級的品牌必須共同發展、相互支持。政府應提供政策支持與資源整合,產業公協會負責建立產業標準與推動合作,企業則需要持續創新與提升品質,唯有三者緊密結合,才能在全球競爭中突顯優勢,實現永續發展。成功的品牌生態系統不僅能促進經濟發展,更能提升國家軟實力,創造更多國際合作機會。


軌跡:我國政府推動產業品牌之發展與困境

(一)國內推動品牌政策發展

我國自1990年進入品牌發展轉型期,實施「提升產業形象計畫」,以「台灣精品」標誌作為台灣產業之共同形象,促進目標市場買主及消費者對台灣產業之好感。隔年創立「台灣精品獎」制度,綜合評選具「創新價值」產品,由政府在國際市場推廣,形塑台灣產業創新形象。而後於2000年加速推動品牌國際化,展開「品牌台灣發展計畫」、「MIT微笑標章」認證、「創新產業品牌推廣計畫」、「新南向政策」推廣等。個別以產業別品牌推動而言,包含資通訊產業的Taiwan ICT品牌推廣;傳產製造業的精密機械品質認證、綠色製造認證;農業品牌的農產品產地認證等。

傘狀品牌產業聯盟品牌生態系ZESPRI模式台灣精品品質管理品牌共識供應鏈重組政府政策全球行銷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