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智慧微電網技術於東南亞應用之機會與挑戰
陳彥豪、盧思穎、左峻德 (2016/10/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10期》
新興國家是全球經濟與電力需求成長的最大推手,其中,東南亞國協為六億人口所組成的經濟體,國內生產毛額達2.1兆美元,人口成長所帶動之內需消費為經濟成長動力主要來源,預計2013~2018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達5.8%。經濟發展所帶動的能源需求使其燃煤與天然氣出口量近20年來急遽下滑,對進口石油依存度及電力需求也持續上升。
目前東南亞多數國家電力建設思維停留在傳統電廠與輸配電系統設計概念,由於傳統電力系統設置需耗費大量時間與資金,在此思維下許多島嶼或偏遠地區,約有28%的人口無法得到電力供應,不但造成當地生活的不便,更重要的是生活於這些區域的下一世代,在衛生、醫療、教育、資訊取得等方面,相較於其他地區無法獲得公平的對待。
東南亞國家擁有許多風力與太陽能等天然資源,利用再生能源與使用燃煤或其他自產能源相比更具競爭力。然而再生能源發電的間歇性與不可調度性使得大量導入再生能源可能降低電力系統供電品質與穩定性,若以微電網技術為基礎擴大再生能源利用,隨著儲能技術成本下降,微電網將有機會成為加速東南亞國家離島及偏遠地區電氣化及穩定電網供電品質與可靠度的解決方案之一。本文將分別介紹越南、緬甸、馬來西亞及印尼智慧微電網技術發展策略與現況,並分析智慧微電網技術於東南亞應用之機會與挑戰。
東南亞國協社經與能源供應環境介紹
東南亞國協市場是由六億人口所組成的經濟體,國內生產毛額達到2.1兆美元,預計2013~2018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達5.8%(圖1)。其經濟成長動力主要來自於人口成長所帶動之內需消費。
圖1 東南亞國協國內生產毛額與經濟成長率
東南亞國協約有28%、1.6億人口沒有電力供應,而能源之消耗,亦達史無前例的高成長率,從2005年的489 MTOE(百萬噸油當量),預估2030年將成長至1,414 MTOE,年平均成長率達4.5%(圖2)。2015年成立東協經濟共同體(AEC),預計區域經濟將再進一步成長。由經濟發展所帶動之能源需求,也使其燃煤與天然氣出口量近20年來急遽下滑,對進口石油依存度也持續上升,但對東南亞國協而言,所擁有的天然資源可使其成為在清潔能源與再生能源的國際領導者。多利用再生能源不但比使用燃煤或其他自產能源更具競爭力,並可創造更多工作機會。東南亞國協在2030年前,將增加2.8兆美元的投資,用以發展綠能,預期將可節省2.7兆美元的燃料支出,並創造110萬個工作機會。許多東南亞國家已經準備採取行動發展再生能源,東南亞國協將有機會建立能源合作網路。
圖2 1990~2030年東南亞國協能源需求
越南智慧電網發展策略介紹
越南導入智慧電網之驅動力來自於電力基礎建設的投資壓力、能源需求增加、能源由出口轉為進口、增強供電品質與穩定性、從社會觀點出發的電價政策、建立越南電力市場、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注1)。以越南智慧電網總體規劃為例,越南智慧電網計畫分為智慧輸電與系統營運(Smart Transmission and System Operation)、智慧配電網(Smart Distribution Network)、智慧讀表(Smart Metering)、智慧用戶(Smart Customers)、及社會環境友善(Social Friendly)等工作項目,共分為三階段(圖3)。
圖3 湄公河下游各國電力系統現況
(一)第一階段:2012~2016年
所設定工作包含(1)強化電力系統運作效率:完成國家負載調度中心(NLDC)資料採集與監控系統(SCADA)/能源管理系統(EMS)項目,安裝來自變電站/電廠的操作數據收集裝置;(2)推動先導示範:於胡志明市推動先進讀表基礎設施(AMI)先導示範、於中部電力推動再生能源整合先導示範;(3)法規架構建立方面:將實現智慧電網的負載研究、負載控制機制、智慧電網推動所需財務機制和管制措施;(4)發展技術規範:先進讀表基礎設施相關標準、變動所自動化與遠距控制、分散式電源設備與分散式智慧電網架構整合;(5)社會支持項目:加強對相關用戶與利害關係者間智慧電網計畫的宣傳。
智慧微電網、再生能源、電力供應、能源轉型、東南亞市場、儲能技術、離島電氣化、智慧電網、電力基礎建設、跨國合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