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推動服務業朝科技化與國際化發展之困難與突破策略
錢思敏 (2013/04/08) 《台經月刊第36卷第4期》
服務業發展現況
一直以來服務業在我國的GDP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010年占整體GDP的比重達到62.9%,然而,就服務業GDP平均成長率來看,2002~2011年間台灣服務業的實質GDP平均成長率低於3.2%,也比製造業之7%低出許多。服務業GDP的占比和成長率走弱,也顯示服務業發展動能不足,亦呈現其所面臨到的困境與阻礙。
服務業發展動能偏弱格局的來源,可以從服務業產值結構來分析,其中占比最高的國內家庭消費(占47%),因為家戶的實質可支配所得每年以-1%的衰退幅度(2000~2010年間)降低,而導致每戶實質消費支出亦同步以-0.4%的幅度衰退。此外,占30%之國內企業中間需求的服務消費年平均成長率僅有2.9%,且主要是投入在固定資本支出,而非投入在勞動報酬的部分,因此,對於服務業產值的貢獻度不多,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1997~2001年平均為47.35%,而2011年則降至43%,雖然服務業就業人數增加許多,但是對於GDP的貢獻度相對於製造業而言卻不高,也突顯服務業薪資普遍未有成長的現況。
服務輸出占服務業產值15%,主要輸出的部分是在於三角貿易(39%),其次是運輸(24%)、個人旅行(17%)、專技服務(8%)、金融(3%),其他的服務輸出比重均很低。台灣整體的服務輸出總額(占全球之1.1%,全球第24位)相較於亞洲幾個重要國家,如日本(第六位)、新加坡(第八位)、香港(第11位)和韓國(第14位)都低許多。
由此看出,服務業發展所面臨到的除了是消費力道減弱外,還包括勞動報酬低落及服務出口貢獻度不高所致。再者,若是思考服務業欲提升附加價值必須以研發來帶動的方向下,則服務業的研發經費占服務業GDP的比重不高,且研發投入主要是在於資訊服務業(60%),可知,部分服務業研發也是相當不被重視。
因應服務業之發展不足缺口之政策
為了要解決目前服務業GDP成長動能不足的議題,目前經濟部提出服務業整合化、科技化、國際化與特色化的推動方向,來一一回應目前服務業發展的現況。其中,以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中,計畫以三業四化來達到產業結構優化,並將服務業國際化與科技化納為重要施政措施,且定義服務業科技化與國際化之重點推動產業為:
「服務業科技化:可運用ICT等科技工具、提升服務之品質、降低服務成本,或可創造其他服務需求者。例如:應用科技將服務業之營運模式進行創新,以促進營運流程的改善,甚至促進新的業態或業種的產生,達到創新事業的效果,主要目的都是促進服務業增加經營利潤為目標。
『服務業國際化:具備國際競爭力、可達成服務業外銷之實績,且對台灣經濟有實質貢獻者』。例如:藉由服務業貿易的出口及提升服務業的經營管理能力,來達到服務業國際化之目的。」
由以上定義可知,服務業科技化是為了提升服務業研發能量不足,以及補足應用科技不足導致競爭力不足之缺口,而服務業國際化則是為了改善服務業產值結構,將具有競爭力的服務業推廣至國際,以增加對外的服務出口。
服務業國際化、科技應用、數位轉型、產業標準化、ICT導入、跨境服務、數位內容、電子商務、國際市場布局、服務人才培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