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市場供需均衡就是最適當的價格嗎?
陳博志(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3/11/07)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1期》
礦泉水一瓶600元的震撼
自由經濟的觀念已深入人心,因此在事不關己時人們常贊成由市場來決定各種價格,並以為由市場供需平衡所決定的價格是最適當,也是使社會福利最大的價格。這種想法常使人們主張一些重要而特別的價格(如匯率和利率)也要由市場決定,並反對政府介入。然而在涉及自己利益時,卻又希望政府做些干預,遇到重大事件時甚至會群起反對由市場決定的價格。
這並不一定是因為人們自私或民粹,事實上經濟學並不認為所有價格都是由市場決定最好,很多情況價格並不宜由市場決定。然而一般民眾甚至很多經濟學家都常粗心地相信市場機能,只有在涉及自己利益或社會群起質疑時,才會發覺市場決定的價格似乎不太對勁,卻也說不出它為何不對。
921大地震時,埔里對外交通斷絕,東西運不進去,傳說礦泉水一瓶漲到新台幣600元,是原本價格的幾十倍,引起社會譁然,認為商人沒有良心。而那些平常大聲主張自由經濟市場機制的人士,也未出來捍衛這600元一瓶的價格,主張供給既然因交通中斷而減少,價格上升乃是供需均衡所必要而正確的現象,市場機制的結果。事過境遷,台灣大部分人都忘了這件事,更未去想自由經濟市場機能為何在這件事上被否定,但在平時卻又被那麼多人奉為聖牛?
後來911事件時的紐約和2004年查理颶風時的佛羅里達都出現類似的現象,在美國一樣群情譁然,但他們事後有較多深入討論。哈佛大學現在談正義很出名的桑德爾教授(Michael J. Sandel)在其「正義」一書中對查理颶風的事件有詳細的討論(附注)。不過他所引述的爭論都只談道德和一些周邊的經濟問題,其中捍衛市場機制者雖然比台灣一些一味堅持市場機制的人有勇氣,卻也未能說出令人信服的道理。其實他們若瞭解,市場均衡價格最好之說法所依靠的假設,在這幾個事件中並不成立,就能想出更合理或科學的看法和對策,而不必只做道德的爭論或盲目捍衛市場價格。
自由市場決定之價格最適當的理論,其實是建立在很多假設之上。其中最主要的兩組假設:一是假設需求者(買東西的人)所願付且能付的價格,代表他們心中這單位產品的價值,也就是這單位產品的社會價值;另一組則是假設供給者(賣東西的人)要賣的價格恰好是社會為生產這單位產量所需犧牲的其他價值,也就是社會成本。這樣的假設在市場供需相同產量時,該單位產量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成本恰好相等,因此可以說是最有效率,也就是最適當的產量和價格。但這兩組假設實際上常不成立,有時甚至和事實相差很多,因此市場供需均等所決定的價格和產量,經常不是最適當的。下一節要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來說明這個道理,對經濟學分析方法較沒興趣的讀者可跳過下一節,直接看第三節。
市場均衡價格最好的學理依據
在供給方面,經濟學假設在自由競爭的情況下,供給者之所以願用P這個價格一共只賣出Q這麼多產量,是因為生產第Q個產量所須增加的成本(邊際成本)恰好是P這麼多,若多生產一個單位,邊際成本就超過P(此假設邊際成本遞增),因不划算而不生產第Q+1個單位。換言之,供給者在各種價格下所願意賣出的最高數量,也就是經濟學上所謂供給曲線這條價格和數量間的關係,恰好也是代表各生產數量下生產最後一個單位產量的邊際成本。而若沒有外部成本等因素,生產廠商所花費的成本也是社會整體所耗的成本,所以供給者的供給曲線也可代表生產各種產量時最後一單位產量所要耗費的社會成本。供給曲線就是社會邊際成本曲線。
而從需求角度來看,人們在P價格願意買Q產量而不買更多的原因,是第Q單位產量對他主觀而言值P,而第Q+1單位就不值得P(此也假設邊際效用遞減),所以需求者在各不同價格所願購買之數量所構成的P和Q變化關係,也就是所謂需求曲線,代表人們對最後一單位產品用貨幣來表示的主觀價值或邊際估價(Marginal Valuation)。如果沒有外部性等問題,這也是社會對這產品的邊際估價。
市場機制、供需均衡、社會成本、外部性、價格管制、貨幣政策、浮動匯率、投機市場、配給制度、經濟正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