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高經濟成長率=高品質生活?——追求高經濟成長率的迷思積極勞動市場政策的探討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高經濟成長率=高品質生活?——追求高經濟成長率的迷思積極勞動市場政策的探討

陳 淼  (2005/05/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5期》

2004年在全球景氣強勁復甦以及政府政策性利多之帶動下,促使我國出口、生產與投資均同步大幅擴增,國內經濟2004年上半年達到成長高峰。依據行政院主計20052月初估,(2004)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高5.71%,係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後,我國經濟表現最好的一年。但統計數字的成長是否意味著國民生活品質的改善,國人的生活福祉的增加?景氣的復甦是否真的代表國民收入的提升?這些問項朝野的解讀似乎截然不同。

國家經濟情況之好壞,通常以國內生產毛(GDP)多寡為主要研判依據。此乃發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GDP為一國(或一定地區)常住居民在一個指定期間內的生產總值。該指標一開始只是用來當作政府管理經濟循環的一項指標。全球經濟復甦後GDP逐漸成為各國衡量國家是否進步的最重要指標GDP所代表的年度經濟成長率,甚至已經變成各國施政成效的最重要目標。就經濟學的理論來看,我國去年的經濟表現的確不差。但是國民所得所衡量的經濟活動成果為什麼國人感受不到?難道是主計處的計算錯誤?還是官方數據有所誤導?或許透過國民所得統計之編算的探討,可以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
 

國家帳戶概念的濫觴

國家帳戶概念論原始1665年的英Thomas Petty,目的為調查英國全國可徵收的稅收,之後法國經濟學家提出了一個範圍較集中的重農主(Physiocrats),主張農業生產是國家財富的泉源。隨著產業升級的變化,各國對經濟理論的觀點也同時在進化。在已工業化的英國,亞當史密(Adam Smith)發表了一個包括製造業的國家財富理論,但古典學派史密斯的理論忽略了現今各先進經濟體中最重要的服務業及娛樂業。就史密斯而言,不管是政府或律師最後均無生產任何有形的產品,所以沒有生產任何價(unproductive of any value)。史密斯同時提出質疑,僅是金錢的交易是否真的能夠增加國家的福利?

經濟成長率國民生活品質GDP國民所得環境資源犯罪代價所得分配不均綠色國民所得帳吉尼係數經濟福祉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