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社論】我國製造業附加價值率的國際比較與解讀

 

台經月刊

 

【社論】我國製造業附加價值率的國際比較與解讀

台經院  (2006/09/08)    《台經月刊第29卷第9期》

    近年來我國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199230.58%快速下滑200520.09%,大幅減10個百分點。其水準值不僅低於主要先進國家,而且亦落後我國主要競爭對手國南韓。附加價值的定義簡單而言,即是產值減去中間投入的差距,若從要素所得面來看,附加價值可以分解成勞動報酬、利潤、折舊與間接稅負這四大部分。吾人亦可由這四大部分的比重變化,以瞭解我國製造業附加價值率為何持續下降的原因。

首先我們可以先從主要國家製造業附加價值率的構成來觀察。以美19912003年期間為例,在美國製造業的附加價值構成中,勞動報酬比重多60%~65%之間,企業毛利則高30%~35%之間,而折舊與間接稅負的比重大致3%上下。此一期間相關比重變化不大。相對而言,歐洲國家較少採取製造委外代工策略,勞動報酬比重就明顯較高。又以英國製造業為例,其勞動報酬占附加價值比重多70%~75%之間,企業毛利則約在兩三成之間,而折舊與間接稅負的比重大致接2%,但近幾年來其企業毛利比重有持續下降趨勢。再以荷蘭為例,由於其運輸、工程技術與相關製造業相當興盛,故折舊占製造業附加價值比重頗高,大致接15%,而勞動報酬比重多在六成上下,企業毛利則約20%~30%之間。由於荷蘭特別依賴自由貿易,故其間接稅負比重則較低,不1%。近來製造業勞動報酬比重略為回升,企業毛利略微下滑,而折舊與間接稅負比重的變化不大。

在亞洲方面,身為製造大國的日本,其製造業固定資本折舊占附加價值比重明顯高於上述歐美國家,大致接近兩成。此外,間接稅負比重亦明顯較高,多在一成以上。勞動報酬的比重則多50%~55%之間,而企業毛利則約在兩成以下。19912003年間,日本製造業勞動報酬與折舊比重變化不大,但企業毛利比重略微下滑,而間接稅負比重略微上升。另以南韓為例,其折舊占製造業附加價值的比重約在兩成上下,甚至高於日本,顯示其製造業傾向採取高度資本密集以提高競爭門檻的策略。再者,其間接稅負占附加價值比重甚低,皆不1%,與日本有別。此外,其勞動報酬占附加價值的比重多45%~55%之間,且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明顯下滑,或與其海外投資加速成長有關。至於企業毛利相關比重持續上揚,近年來多逾三成,顯示其大型企業營運與競爭策略皆有相當成效。然而,勞動報酬與企業毛利比重的消長也約略顯示南韓產業發展所隱含的所得分配惡化問題。

至於我國,製造業勞動報酬占附加價值的比重大致維持55%左右,與日本相近,但近十多年來企業毛利比重則由兩成快速下滑至一成左右,顯示我國製造業確實陷入獲利下降的困境。此外,固定資本折舊比重由略高於一成升至兩成以上,反應出我國製造業朝高度資本密集的方向發展。此雖為提高競爭門檻的市場策略,但我國主要製造業資本設備卻多由外國進口,對我國國民所得增長的實益將較為有限。至於間接稅負比重,我國與日本類似,但近年來則由一成以上略為下滑至一成左右。若以製造業勞動報酬占其產值比重(在此稱勞動報酬率)進一步來看,英、美兩國1990年代中期以後勞動報酬率逐漸回升;日本大致持平發展,荷蘭、台灣及南韓皆呈現下滑現象,南韓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後已止跌緩升,荷蘭2000年之後有回升跡象,惟台灣似乎有持續下降趨勢。大致而言,勞動報酬率較高有幾種可能,一是使用較多的勞動力,二是每人勞動報酬的水準較高,三是兩者兼具。若比較每人勞動報酬水準的變動趨勢可知,我國製造業每就業人口勞動報酬水準與南韓在伯仲之間,但後者呈現成長趨勢,而我國則呈縮減現象。換言之,我國勞動報酬率較高並非由於每人勞動報酬水準較高,而是因為相對而言,南韓製造業比我國更傾向資本密集型態,且企業享有較高的獲利。換句話說,若每人勞動報酬水準大致反應勞動的生產力,則我國製造業勞動生產力確實不比南韓出色。每人勞動報酬水準的高低,並不僅取決於勞動力的素質,而是同時受到企業經營策略與市場競爭地位的影響。如果企業擁有較高或差異性的產品技術或品牌優勢,而使得相關產品單價較高,每人勞動報酬水準亦會有所提升。

就製造業毛利率來看,與美、英、荷、日、韓等五國相比,我國製造業企業獲利表現敬陪末座,且20002001年期間與其他國家的差距拉大。相對而言,美國挾其產品技術與品牌行銷的強大優勢,即使在製造活動大量委外的情況之下2000年之後的企業獲利仍能有顯著回升。南韓幾家大型製造業企業獲利的表現亦令人刮目相看,不但相關毛利率大致呈向上趨勢,且在近年來明顯優於荷蘭、日本等先進國家類似製造企業的表現。同理,企業獲利表現的好壞,並不僅取決於成本的有效管控,而是同時受到企業經營策略與市場競爭地位的影響。如果企業擁有較高或差異性的產品技術或品牌優勢而使得相關產品單價較高,企業獲利表現自然會較為出色。換言之,我國製造企業在成本管控上已是全球的佼佼者,但企業獲利表現仍明顯不如南韓等國家。此意味著我國製造業必須在研發、商業模式、品牌行銷等活動上有所突破與創新,否則將難以改變目前的困境。

在折舊的部分,我國製造業固定投資折舊占產值的比重1996年後快速攀升,甚至超越南韓而逼近日本的相關比重,顯示我國製造業趨向高度資本密集型態發展,但我國主要製造部門相關機器設備仍高度仰賴國外進口。雖然資本密集策略可以提高相關產業競爭門檻,進而對企業獲利或勞動報酬產生間接助益。然而,固定資本折舊畢竟是產出的耗損,除非此項資本設備多由國內生產者提供而形成資本設備製造部門的所得,否則在國內生產「毛額(GDP)中扣除折舊後的國內生產「淨額(net domestic product, NDP),才是附加價值中較具實益的部分。

從上述國際比較分析顯示,我國企業毛利占附加價值比重的顯著萎縮,以及採取高度資本密集策略卻深賴海外進口設備的現象,其實是我國製造業附加價值成長遲滯的主要癥結所在,這些問題確實值得政府單位加以深思,並尋求解決之道。

製造業附加價值率勞動報酬率企業毛利率南韓日本資本密集策略國際比較勞動生產力品牌優勢研發創新設備進口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